什么是胆囊癌
胆囊癌多见于50-70岁人群,女性多于男性,长期高脂饮食、有胆道疾病史等易发病,病因与胆道慢性炎症刺激、胆囊息肉、遗传因素等有关,早期症状不特异,中晚期有右上腹疼痛加剧、黄疸等表现,诊断靠B超、CT、MRI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
一、发病情况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50-70岁人群,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可能与女性激素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由于身体机能差异,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比如老年人群体器官功能衰退,可能在肿瘤的察觉和进展等方面有不同表现。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可能增加胆囊癌发病风险,因为高脂饮食会影响胆汁成分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会使身体内环境处于容易诱发肿瘤的状态。有胆道疾病史,如胆囊结石、胆囊炎等病史的人群,胆囊癌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胆道慢性炎症等刺激可能导致胆囊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恶变。
二、病因
胆道慢性炎症刺激:长期的胆囊炎、胆囊结石等胆道疾病,炎症反复刺激胆囊黏膜,使黏膜上皮细胞不断受到损伤-修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等异常,进而增加癌变几率。例如有研究发现,胆囊结石患者发生胆囊癌的风险比无结石人群高很多倍。
胆囊息肉:尤其是直径大于1cm的胆囊息肉,其恶变倾向相对较高,息肉细胞的异常增生可能逐渐发展为胆囊癌。
遗传因素:部分胆囊癌患者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胆囊癌患者的人群,其发病风险可能相对增加,但具体遗传机制尚在进一步研究中。
三、临床表现
早期:往往无特异性症状,可能仅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类似胆囊炎、胆囊结石的症状,容易被忽视,这也是胆囊癌早期诊断困难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些症状不典型,容易与常见的胆道良性疾病混淆。
中晚期: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右上腹疼痛加剧、黄疸(皮肤巩膜黄染)、消瘦、乏力、腹部肿块等表现。黄疸是因为肿瘤侵犯或压迫胆管,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进而出现血液中胆红素升高引起皮肤和巩膜黄染;消瘦、乏力是由于肿瘤消耗身体能量等原因导致。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B超:是筛查胆囊癌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可发现胆囊壁增厚、肿块等异常,但对于早期较小的病变可能存在漏诊情况。B超检查方便、无创,能初步了解胆囊的形态结构等情况。
CT及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胆囊及周围组织的病变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转移等,对胆囊癌的诊断和分期有重要价值。例如通过CT可以观察肿瘤是否侵犯肝脏等邻近器官。
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可能会升高,但这些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就是胆囊癌,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因为一些良性胆道疾病等也可能导致其轻度升高。
五、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是胆囊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早期胆囊癌患者,若有手术切除机会,应争取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切除胆囊及周围受侵犯的组织等。但对于中晚期患者,手术切除往往比较困难,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评估是否能进行手术。
化疗:可用于辅助手术治疗,或晚期不能手术患者的姑息治疗,通过使用化疗药物杀伤肿瘤细胞,但化疗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
放疗:对于部分患者也有一定作用,可用于缩小肿瘤体积、缓解症状等,但放疗也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如放射性肠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