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有慢性或反复发作胃肠道症状、无结构性或生化异常的功能性疾病,涉胃肠运动、感觉等功能紊乱,发病机制与神经调节(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心理社会因素(精神压力、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常见类型有肠易激综合征(腹痛或不适、排便习惯改变,中青年多见,女性易患,生活不规律等易致)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等,各年龄段可发病,生活不规律等易致),诊断需排除器质性疾病,治疗优先非药物干预,严重时可药物治疗且需注意特殊人群用药。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神经调节因素:胃肠道的神经调节系统包括肠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在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中,肠神经系统的功能可能出现异常,例如肠神经元的信号传递异常。同时,中枢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感知和调控也可能存在失调,导致患者对胃肠道正常的生理信号感知异常,比如对胃肠道的蠕动、膨胀等感觉过于敏感,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年龄因素会影响神经调节功能,老年人可能由于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等原因,更容易出现神经调节相关的功能性胃肠病问题;儿童的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也可能因发育不完善出现功能性胃肠病,但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性别方面,一些研究发现女性在某些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中的发病率可能相对较高,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比如月经周期等激素波动可能影响胃肠道的功能。
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在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胃肠道的功能。例如,长期压力过大可能导致胃肠道运动紊乱、分泌异常等。生活方式方面,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规律(经常暴饮暴食、过度节食等)、缺乏运动、长期吸烟饮酒等都可能增加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风险。有心理疾病病史或长期处于不良生活方式中的人群,更易罹患功能性胃肠病。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既往有胃肠道感染史等,可能会导致胃肠道的神经和免疫功能紊乱,进而增加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几率。
常见类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肠易激综合征:这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类型之一。主要症状包括腹痛或腹部不适,这种疼痛通常在排便后缓解,疼痛的性质和程度多样。还会伴有排便习惯的改变,可表现为腹泻型、便秘型或混合型。腹泻型患者表现为频繁的稀便;便秘型患者则有排便困难、粪便干结等表现;混合型则是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在年龄上,中青年较为多见,性别差异方面女性相对更易患病。生活方式不规律、长期精神紧张的中青年女性更易受其困扰,如果既往有胃肠道感染病史,也可能增加患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
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症状有上腹部疼痛、烧灼感、餐后饱胀、早饱等。患者可能会感觉进食少量食物后就有饱腹感,导致食量减少。年龄方面,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中青年相对常见。生活不规律、经常进食刺激性食物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胃部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胃肠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也可能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通常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等进行综合判断。治疗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生活方式、心理调节等,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采用药物等治疗手段,但药物使用需谨慎,遵循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优先非药物干预的原则,尤其要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