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七项自测
脑瘫七项自测包括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自测,分别从不同方面描述了正常婴儿与脑瘫婴儿的表现差异,且强调自测只是初步筛查,发现异常需及时带儿童到正规医院进行专业评估,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生长发育,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保障其健康成长。
一、运动发育落后自测
1.3个月时表现:正常婴儿3个月时俯卧位能抬头,若脑瘫婴儿3个月时不能抬头,可能存在运动发育落后情况。这是因为正常婴儿在神经发育过程中,3个月时颈部肌肉等已具备一定力量来支撑头部抬起,而脑瘫婴儿由于脑部运动中枢等发育异常,导致运动功能发展迟缓。
2.6个月时表现:正常婴儿6个月时能双手向前撑住独坐,脑瘫婴儿若6个月仍不能独坐,需警惕。正常婴儿到6个月时,身体的平衡协调等能力发展使能实现独坐,脑瘫婴儿因脑部病变影响运动功能的正常发育,难以达到此阶段的正常运动发育指标。
3.12个月时表现:正常婴儿12个月时能独站,脑瘫婴儿12个月还不能独站,可能存在问题。正常婴儿在1岁左右,神经系统等发育使得能够支撑自身站立,脑瘫婴儿由于脑部运动调控异常,运动发育落后于正常水平。
二、肌张力异常自测
1.肌张力增高表现:触摸婴儿肢体时感觉较硬,如正常婴儿肢体柔软,而脑瘫婴儿肢体触摸时有明显僵硬感,可能存在肌张力增高情况。这是因为脑瘫患儿脑部病变影响了对肌肉张力的调控,导致肌肉紧张度异常增高。
2.肌张力减低表现:婴儿肢体触摸时感觉松软,缺乏正常的张力,正常婴儿肢体有一定的弹性和张力,若脑瘫婴儿肢体明显松软,活动时肢体无力,可能存在肌张力减低。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正常支配,导致肌肉张力低下。
三、姿势异常自测
1.仰卧位姿势:正常婴儿仰卧位时四肢自然伸展,而脑瘫婴儿仰卧位时可能出现四肢屈曲、内收等异常姿势,如上肢内旋、握拳,下肢交叉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导致运动控制异常,使得身体在仰卧位时呈现不符合正常发育的姿势。
2.俯卧位姿势:正常婴儿俯卧位时能抬头、四肢协调运动,脑瘫婴儿俯卧位时可能出现抬头困难、四肢运动不协调,如头部不能抬起或抬起困难,四肢活动异常等。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俯卧位时身体各部位的正常运动协调功能。
四、反射异常自测
1.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婴儿的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会在一定月龄后逐渐消失,若脑瘫婴儿原始反射在应消失的月龄后仍未消失,可能存在反射异常。例如拥抱反射正常在3-6个月消失,若脑瘫婴儿6个月后仍存在拥抱反射,提示反射发育异常,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对原始反射的调控,导致反射延迟消失。
2.出现异常反射:部分脑瘫婴儿可能出现一些异常的病理反射,如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持续存在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破坏了正常的神经反射通路,出现了不符合正常发育阶段的异常反射。
需要注意的是,脑瘫七项自测只是初步的筛查方法,不能作为确诊脑瘫的依据。如果自测发现异常,应及时带儿童到正规医院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脑部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等专业评估,由专业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和评估,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于儿童的健康情况,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不同年龄、性别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有不同表现,家长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估,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