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区别
胃炎分为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固有腺体未被破坏,多因Hp感染等引起,胃镜下胃黏膜呈红斑等,病理见炎症细胞浸润、固有腺体完整,症状多样,治疗针对病因等预后较好;萎缩性胃炎胃黏膜有萎缩性改变,有腺体数量减少等,与多种因素有关,胃镜下胃黏膜色泽变淡等,病理见腺体减少等,有癌变风险,治疗针对病因等,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中老年及儿童患病各有特点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1.非萎缩性胃炎:又称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胃黏膜层固有腺体未被破坏、无胃黏膜萎缩性改变。多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酗酒、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药物刺激(如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引起,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不健康及有Hp感染病史者易患。
2.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已发生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固有腺体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可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等。其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自身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年龄增长(随年龄增加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长期不良环境因素(如长期处于污染环境、饮食中缺乏新鲜蔬菜水果等)等有关,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性别差异不突出,有家族遗传史、长期受不良环境及饮食因素影响者风险较高。
二、胃镜及病理表现
1.非萎缩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呈红斑、粗糙不平,有时可见散在出血点或糜烂;病理检查显示胃黏膜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固有腺体完整。
2.萎缩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色泽变淡,呈灰色或灰蓝色,皱襞变细平坦,黏膜下血管透见;病理检查可见固有腺体数量减少、萎缩,可伴有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替代)或假幽门腺化生等,重度萎缩性胃炎有一定癌变风险,需密切随访。
三、临床症状
1.非萎缩性胃炎:症状多样,可无明显症状,也可出现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轻重不一,与炎症程度不一定完全成正比,饮食不规律或进食刺激性食物后症状易加重,各年龄段患者表现类似,生活不规律者症状更易频繁发作。
2.萎缩性胃炎:除可有非萎缩性胃炎的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外,因腺体萎缩可能影响消化功能,更易出现消瘦、食欲不振、贫血(因胃酸减少影响铁等营养物质吸收)等表现,中老年患者若出现上述较明显且持续不缓解的症状需警惕,有自身免疫性因素参与的萎缩性胃炎可能有特定全身表现相关提示。
四、治疗与预后
1.非萎缩性胃炎: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如Hp阳性者需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常用药物组合如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同时改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刺激性因素,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后症状可缓解,预后较好,但若病因持续存在可能反复发作。各年龄段患者经正规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疗效,儿童患者若患病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治疗方案,避免影响生长发育。
2.萎缩性胃炎:治疗同样需针对病因,部分患者抗Hp治疗后萎缩情况可改善,同时需定期复查胃镜及病理,监测有无异型增生等病变,对于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者需更密切随访,必要时可能需内镜下干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无异型增生及治疗依从性等相关,中老年患者因机体功能减退等因素,治疗及随访需更积极严谨,儿童萎缩性胃炎相对少见,若发生需高度重视并查找特殊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