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应该如何治疗
鼻息肉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术后综合治疗与随访,还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药物治疗用于初发小息肉或手术前后,手术有传统和内镜鼻窦手术,术后需局部用药、鼻腔冲洗和定期随访,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各自治疗注意事项。
一、药物治疗
鼻息肉的药物治疗主要用于初发较小息肉或手术前后辅助治疗。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如鼻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鼻黏膜炎症水肿,抑制息肉生长,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其能有效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状,缩小息肉体积。对于伴有哮喘等过敏相关疾病的患者,可能还会用到口服糖皮质激素短程治疗,但需谨慎使用以避免不良反应。
二、手术治疗
1.传统手术方式:
鼻息肉切除术是常见手术方式,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较大息肉。手术需在鼻内镜下进行,能清晰暴露鼻腔结构,完整切除息肉组织,减少复发风险。但手术会对鼻腔黏膜有一定创伤,术后需精心护理促进恢复。
对于伴有鼻窦炎的鼻息肉患者,可能需要同时进行鼻窦开放手术,清除鼻窦内病变组织,改善鼻窦引流,与鼻息肉切除术联合可提高治疗效果。
2.内镜鼻窦手术:这是目前治疗鼻息肉的主要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视野清晰、切除彻底等优点。通过鼻内镜能精准定位息肉及病变部位,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正常黏膜,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术后仍需定期复查及后续治疗以防止复发。
三、术后综合治疗与随访
1.局部用药:术后需继续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维持鼻腔局部抗炎状态,一般需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可有效降低息肉复发率,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时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儿童使用需特别关注药物安全性及剂量等问题相关的合理应用。
2.鼻腔冲洗:术后定期进行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专用鼻腔冲洗液,可清除鼻腔内分泌物、痂皮等,保持鼻腔清洁,促进术腔黏膜恢复,各年龄段患者均可进行,但儿童需在成人协助下正确操作。
3.定期随访:术后需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一般术后1-2周第一次复查,之后根据恢复情况定期复查,医生可及时观察术腔恢复情况,清理可能的新生息肉或粘连组织等,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病史的患者,随访间隔和具体处理方式会有所不同,比如儿童患者因鼻腔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密切监测,有过敏病史的患者需更关注过敏相关因素对鼻息肉复发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鼻息肉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需更加谨慎。药物治疗时应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手术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及对鼻腔鼻窦正常发育的影响,术后随访要更频繁,密切观察鼻腔恢复及生长发育情况,因为儿童鼻腔鼻窦处于不断发育阶段,任何治疗措施都要尽量减少对其正常发育的干扰。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药物治疗时需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的代谢及相互作用,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术后恢复可能较慢,要加强术后护理,注意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密切监测基础疾病控制情况,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各器官功能有所下降,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来调整治疗方案。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妊娠期或哺乳期发生鼻息肉时,药物选择需格外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手术时机也需根据妊娠或哺乳阶段进行合理评估,尽量选择对妊娠或哺乳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因为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的生理状态特殊,药物代谢及对胎儿婴儿的影响需重点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