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检查脑瘫
脑瘫的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电生理检查等多方面进行。病史采集要询问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肌张力、反射、肌力检查;影像学检查有头颅MRI和CT;电生理检查包含脑电图和诱发电位;对新生儿、婴幼儿检查要注意安抚,高危因素患儿需定期随访。
一、病史采集
1.出生史:详细询问胎儿在宫内的情况,如是否存在缺氧、早产、低体重等情况,这些因素都可能与脑瘫的发生相关。对于早产儿,其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发生脑瘫的风险相对较高;低体重儿也可能面临脑损伤的风险。
2.喂养史:了解婴儿喂养情况,如是否存在喂养困难、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等,这可能提示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例如,脑瘫患儿可能在喂养时出现吸吮困难,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影响生长发育。
3.生长发育史:关注患儿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认知等方面的发育情况。正常儿童在相应月龄会有一定的发育里程碑,若患儿在翻身、坐、爬、站、走等大运动发育,以及抓握、书写等精细运动发育上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需高度警惕脑瘫可能。同时,语言发育迟缓、认知落后等也可能是脑瘫的伴随表现。
二、神经系统检查
1.肌张力检查:通过被动活动患儿的肢体来判断肌张力情况。肌张力增高时,肢体被动活动阻力增大;肌张力减低时,肢体被动活动阻力减小且关节活动范围增大。例如,痉挛型脑瘫患儿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而软瘫型脑瘫患儿则表现为肌张力减低。
2.反射检查:包括原始反射和立直反射、平衡反射等。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存在,随月龄增长逐渐消失,若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或持续存在,可能提示神经系统异常。而立直反射和平衡反射是维持身体正常姿势的重要反射,脑瘫患儿这些反射常发育迟缓或异常。
3.肌力检查:观察患儿主动运动时的力量情况,判断有无肌力减退。脑瘫患儿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影响其运动功能。
三、影像学检查
1.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能清晰显示脑部结构,有助于发现脑发育异常、脑损伤部位等。例如,可发现是否存在脑皮层发育不良、脑白质病变、脑出血后遗症等情况,对脑瘫的病因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对于早产儿,MRI检查能更早发现脑部的细微病变,如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这些病变与早产儿脑瘫的发生密切相关。
2.头颅CT:也可用于辅助检查,能发现脑部的钙化、出血等情况,但对于软组织结构显示不如MRI清晰。在某些情况下,如初步筛查脑部出血等情况时可选择CT检查。
四、电生理检查
1.脑电图(EEG):可记录大脑皮层的电活动,有助于发现是否存在癫痫等脑电异常情况。约1/3-1/2的脑瘫患儿合并癫痫,通过EEG检查能及时发现异常脑电活动,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2.诱发电位:包括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等,可评估神经系统的传导功能。例如,视觉诱发电位异常可能提示视神经或视觉通路存在病变,听觉诱发电位异常可能与听力障碍及中枢听觉通路病变相关,这些异常也可能与脑瘫的发生发展有关。
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新生儿及婴幼儿,在进行检查时需特别注意安抚,尽量在其安静状态下进行,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由于小儿配合度相对较差,可能需要医护人员有更多的耐心和技巧来完成各项检查操作。同时,对于有早产、低体重等高危因素的患儿,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的随访,以便早期发现脑瘫并及时干预,最大程度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