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囊肿是怎么形成的
子宫囊肿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包括卵泡囊肿(因卵泡未破裂或持续生长形成,育龄女性常见,多可自行消退)和黄体囊肿(因黄体血肿吸收不全等形成,月经后半期出现,多可下次月经后自行消失);病理性包括炎症性囊肿(慢性炎症刺激致局部增生渗出形成或结核杆菌感染致结核性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异位内膜种植或医源性种植形成)、肿瘤性囊肿(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与上皮细胞异常增生等相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育龄女性可能更易被发现)
一、生理性子宫囊肿的形成
(一)卵泡囊肿形成
女性卵巢每月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卵泡发育成熟后排卵,若卵泡未破裂或持续生长,就可能形成卵泡囊肿。正常情况下,卵泡发育到一定阶段会破裂排出卵子,若卵泡没有破裂,继续生长,直径超过1-2厘米时就成为卵泡囊肿。这一过程在育龄女性中较为常见,与正常的卵巢周期性功能相关,一般无特殊诱因,多可自行消退。
(二)黄体囊肿形成
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形成黄体,若黄体血肿吸收不全,或黄体持续存在并持续分泌孕激素,就会形成黄体囊肿。通常在月经周期的后半期出现,一般也可在下次月经后自行消失,育龄女性发生概率相对较高,与黄体期的正常生理变化相关。
二、病理性子宫囊肿的形成
(一)炎症性囊肿形成
1.慢性炎症刺激:长期的盆腔炎症,如慢性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等蔓延至子宫附件,炎症反复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增生、渗出,进而形成囊肿。例如,慢性宫颈炎时,宫颈腺体被增生的结缔组织压迫,腺体分泌物潴留形成纳氏囊肿,这在有宫颈炎症病史的女性中较为常见,炎症的持续存在是关键因素,年龄上无特定限制,但育龄女性因生殖系统相对活跃,炎症发生概率可能相对较高。
2.结核性炎症:结核杆菌感染子宫附件时,可引起局部组织的炎性反应,形成结核性囊肿。这种情况在有结核病史或接触过结核患者的人群中可能发生,尤其在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更易出现,年龄方面各年龄段都有可能,但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风险更高。
(二)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形成
1.异位内膜种植: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肌层或其他部位,如卵巢等,这些异位的内膜细胞会像正常子宫内膜一样,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出血、增生等变化,形成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经血逆流、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等有关,育龄女性是高发人群,因为这一阶段女性月经周期正常,经血逆流等情况相对容易发生,且生育、流产等情况可能增加内膜异位的风险。
2.医源性种植:如剖宫产手术、人工流产手术等,可能将子宫内膜带至手术切口部位或其他盆腔部位,从而形成医源性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进行过相关手术的女性,尤其是多次手术的女性,发生这种情况的风险相对增加,年龄上主要集中在有过相关手术经历的育龄女性或更年长一些因手术导致的情况。
(三)肿瘤性囊肿形成
1.浆液性囊腺瘤:由单房或多房的浆液性上皮细胞组成的肿瘤性囊肿,其发生可能与卵巢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有关,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有研究提示可能与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等相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在生育期女性中可能更易被发现,因为此阶段女性健康体检意识等情况。
2.黏液性囊腺瘤:起源于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向黏液细胞分化形成黏液性囊腺瘤,其形成与上皮细胞的异常分化有关,可能与遗传因素以及长期的内分泌环境变化等相关,各年龄段都有发生可能,同样在育龄女性中因相关检查等因素可能较多被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