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性腹泻是什么病
轮状病毒性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介绍了其病原体特点、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病原体耐寒耐酸,经粪-口或呼吸道传播,婴幼儿易感,秋冬多发,起病急伴发热、腹泻等,可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婴幼儿、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需特殊关注。
一、病原体特点
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呈球形,有双层衣壳,外层衣壳呈放射状排列,形似车轮辐条。该病毒耐寒、耐酸,在外界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
二、发病机制
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损伤肠黏膜,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绒毛萎缩、变短,微绒毛肿胀、排列紊乱和融合等病理改变,使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同时隐窝细胞分泌水和电解质增加,从而引起腹泻。
三、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患者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可污染环境、食物、水源等。
2.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婴幼儿是主要的易感人群,6个月-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随着年龄增长,易感性逐渐降低,但成人也可感染发病。
4.流行季节:多发生在秋冬季节,故又称为秋季腹泻。
四、临床表现
1.症状:起病急,常伴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40℃,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多,每日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表现,如精神萎靡、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尿量减少、口唇干燥等。部分患儿可伴有呕吐,呕吐多发生在病程初期,持续1-2天。
2.病程:为自限性疾病,病程一般为3-8天。
五、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根据发病季节、腹泻及呕吐等典型临床表现,可初步怀疑轮状病毒性腹泻。
2.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正常或偶见,隐血试验阴性。
病毒学检查: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粪便中的轮状病毒抗原,也可通过核酸检测等方法明确是否为轮状病毒感染。
六、治疗原则
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目的是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调整饮食,合理用药。
1.补液治疗:对于轻、中度脱水的患儿,可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对于重度脱水或口服补液无效的患儿,需静脉补液。
2.饮食调整: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儿可调整饮食,如给予稀释的牛奶、米汤等易消化的食物。
3.药物治疗:可适当使用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等药物,微生态调节剂(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由于婴幼儿脏器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发生轮状病毒性腹泻时更易出现脱水等严重并发症。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尿量、皮肤弹性等情况,一旦出现脱水表现需及时就医补液。同时,要注意保持臀部清洁,预防尿布疹。
2.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发生轮状病毒性腹泻时,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需密切监测电解质等指标,积极补液纠正紊乱。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感染轮状病毒后病情可能较重,病程较长,需加强支持治疗,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抗病毒等针对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