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早产儿的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中因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及氧疗等因素引发的视网膜血管增殖性疾病,有不同阶段表现,可通过眼底检查等诊断,治疗有激光治疗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等,需严格掌握吸氧指征、按时进行眼底筛查来预防,其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氧疗)、病史等因素相关,高危人群需重点监测。
一、定义
早产儿的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发生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中的视网膜血管增殖性疾病。由于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发育尚未成熟,在出生后,异常的血管增生会影响视网膜正常结构和功能,严重时可导致视网膜脱离甚至失明。
二、发病机制
(一)血管发育不成熟因素
早产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的程度越重。正常情况下,胎儿在妊娠36周左右视网膜血管才基本发育完成,而早产儿过早出生,视网膜血管的生长停滞在某一阶段,出生后在吸氧等因素刺激下,原本应该退化的血管异常增殖。
(二)氧疗相关因素
早产儿出生后往往需要吸氧来维持生命,但吸氧浓度、吸氧时间等不当可能触发视网膜血管的异常反应。高浓度氧会使视网膜血管收缩,导致视网膜缺氧,进而刺激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三、临床表现
(一)不同阶段表现
1.阈值前病变阶段:可能无明显症状,通过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网膜血管异常,如血管迂曲、扩张等。
2.阈值病变阶段:病情进展,视网膜新生血管增殖明显,此时患儿可能出现眼球震颤、视物不清等表现,若不及时干预,很快会发展为严重阶段。
3.晚期阶段:视网膜脱离,患儿视力严重受损,外观上可能表现出眼球运动异常等。
四、诊断方法
(一)眼底检查
通过眼底散瞳检查是诊断ROP的主要方法。医生可以直接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发育情况、有无新生血管形成等。通常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34周时开始进行首次眼底筛查,根据筛查结果确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方案。
(二)其他辅助检查
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可更清晰地观察视网膜的结构,辅助判断视网膜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五、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等。激光治疗适用于阈值前病变向阈值病变发展的情况,通过激光封闭无血管区,阻止新生血管进一步增殖;对于已经发生视网膜脱离等严重情况的患儿,则需要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来挽救视力,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二)预防
1.严格掌握早产儿吸氧指征,避免不必要的高浓度、长时间吸氧。如果因病情需要吸氧,应密切监测氧浓度和氧疗时间,逐步调整吸氧浓度至合适水平。
2.按时进行早产儿眼底筛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如极低出生体重儿、有吸氧史等,要增加筛查的频率。
六、对不同因素的考虑
(一)年龄因素
早产儿是主要的发病人群,随着胎龄增加和出生后日龄增长,视网膜血管发育逐渐成熟,发病风险降低。但即使是接近足月儿的早产儿,也需要关注其视网膜发育情况,因为仍有一定概率发生ROP。
(二)生活方式因素
主要是出生后氧疗情况对ROP发病影响显著。合理的氧疗管理是预防ROP的关键生活方式相关措施。
(三)病史因素
有早产史、低出生体重史、吸氧史等的患儿,属于ROP的高危人群,在后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重点监测视网膜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ROP。同时,对于有ROP病史的患儿,要密切随访,观察病情是否复发及视力恢复情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