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是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老年人多见且近年青年增多,病因有感染、内耳供血障碍、膜迷路破裂等,临床表现为单侧听力下降伴耳闷、耳鸣,部分有眩晕等,诊断靠听力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激素及高压氧等,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患者需注意休息、控制基础疾病,儿童要密切观察病情。
一、发病情况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中老年人,不过近年来青年人群中发病也有增多趋势,可能与现代生活中青年人长期处于高压力、长时间接触噪声、作息不规律等因素有关。
性别方面:男女发病比例无明显显著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不同,比如长期高强度工作、经常处于噪声环境的人群,无论男女,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病因
感染因素:部分患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之一,如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等感染后可能影响内耳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导致突发性耳聋。
内耳供血障碍:血管痉挛、栓塞等可引起内耳供血不足,是突发性耳聋常见的病因。例如,长期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管弹性差、血液黏稠度高,更容易发生内耳血管病变,引发突发性耳聋。
膜迷路破裂:过度劳累、用力擤鼻、潜水等情况下,可能导致膜迷路破裂,引起突发性耳聋,这种情况在有耳部基础病变或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中更易发生。
三、临床表现
听力下降:多为单侧听力下降,可在瞬间、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最低点,患者常感觉耳闷、耳鸣,耳鸣多为高调性,如蝉鸣声等,可持续存在或间歇出现。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眩晕程度可轻可重,严重者会影响患者的平衡功能,导致行走困难。
四、诊断
听力检查:纯音听阈测试是诊断突发性耳聋的重要依据,可明确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声导抗检查可排除中耳病变;耳声发射及听性脑干反应等检查有助于了解内耳及听神经的功能状态。
影像学检查:头部CT或MRI检查可排除颅内病变等导致听力下降的其他原因,如听神经瘤等病变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
五、治疗原则
改善内耳循环:使用扩张血管的药物等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如某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可增加内耳的血液供应,促进听力恢复。
营养神经: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维持听神经等的正常功能,帮助受损的神经细胞恢复。
激素治疗: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减轻内耳的水肿和炎症反应,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尤其要注意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使用激素时的风险。
其他治疗:高压氧治疗等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通过提高血氧分压,改善内耳的缺氧状态,促进听力恢复。
六、预后及注意事项
预后:突发性耳聋的预后与发病时间、听力损失程度、是否及时治疗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发病时间越短,治疗越及时,预后相对越好。如果能在发病1周内得到有效治疗,部分患者听力可明显改善甚至恢复正常;但也有部分患者预后较差,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
注意事项:患者发病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严格按照基础疾病的治疗要求进行管理,以降低突发性耳聋复发的风险。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要更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的耳部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病情变化可能相对较快,需及时就医并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护理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