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什么病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因供应视神经的血液循环障碍致视神经损害,分前部和后部,以前者常见。发病机制与血管炎、动脉硬化等致供应动脉狭窄或闭塞有关。前部多见于中老年人单眼发病,有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视乳头水肿等表现;后部少见,有视力下降等表现。检查靠眼底、视野等。治疗针对基础病、改善血液供应、激素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各有注意事项。
一、发病机制
主要是供应视神经的动脉发生循环障碍,导致视神经缺血、缺氧,进而引起视神经的损害。常见的相关因素包括血管炎、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因素可导致供应视神经的动脉狭窄或闭塞,影响视神经的血液供应。例如,动脉硬化会使血管壁增厚、弹性减退,管腔狭窄,从而减少视神经的血液灌注;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管病变,影响视神经的血液供应。
二、临床表现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单眼发病,随后另一只眼也可发病。患者可出现突然视力下降,视力下降程度不一,部分患者视力可降至0.1以下。同时可伴有视野缺损,典型的视野缺损为与生理盲点相连的扇形缺损。患者还可出现视乳头水肿,早期视乳头轻度水肿,颜色淡红,后期可出现视神经萎缩,视乳头颜色苍白。
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相对少见,主要表现为视力突然下降,可伴有眼球转动时疼痛,视野缺损多为中心暗点或视野向心性缩小等,但视乳头一般无明显水肿。
三、检查方法
眼底检查: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早期可见视乳头轻度水肿,边界模糊,后期视乳头颜色苍白。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眼底早期可无明显异常,后期视乳头可出现萎缩改变。
视野检查:是诊断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可发现特征性的视野缺损,如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与生理盲点相连的扇形缺损等。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检测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可见视神经纤维层变薄。
血管检查:如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观察到供应视神经的血管充盈情况,有助于判断血管是否存在阻塞等异常。
四、治疗原则
针对基础疾病治疗: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例如,对于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对于高血压患者,要使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改善视神经血液供应:可使用扩张血管的药物,如妥拉苏林等,以改善视神经的血液循环。
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如口服泼尼松等,有助于减轻视神经的水肿,改善视力。但对于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糖皮质激素是主要的治疗药物,需大剂量使用。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在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时,要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控制,且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使用药物时要谨慎,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视力下降后生活自理能力可能受到影响,家属要加强护理,防止发生意外。
糖尿病患者:在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加重血管病变,影响视神经的血液供应,不利于病情的恢复。要遵循糖尿病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案,按时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
高血压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因为血压的急剧变化可能会加重视神经的缺血情况。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