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症胰腺炎有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表现,老年、儿童、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临床特征有症状表现(剧烈持续上腹痛等)和体征特点(腹部压痛等及相关瘀斑征);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淀粉酶等升高有诊断价值、CRP等反映炎症及病情,血常规和生化检查有相应变化;影像学检查有腹部B超、增强CT、MRI及MRCP等不同作用;特殊人群中老年病情复杂易漏诊误诊、儿童变化快需综合判断、妊娠期诊断困难需权衡母婴情况。
一、临床特征
1.症状表现: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多有剧烈持续上腹痛,可向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左右,少数可超过39℃。
2.体征特点:腹部压痛明显,可有腹膜刺激征,即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严重者可出现Grey-Turner征(腰部、季肋部和下腹部皮肤出现蓝-绿-棕色大片瘀斑)或Cullen征(脐周皮肤青紫),提示有腹腔内出血等严重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持续3-5天;血清脂肪酶于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血清脂肪酶超过正常值5倍以上具有诊断价值,但需注意病情严重程度与淀粉酶、脂肪酶升高程度不一定成正比。
2.C反应蛋白(CRP):CRP是反映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在急性胰腺炎发病48小时后CRP明显升高,>150mg/L提示胰腺坏死可能,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3.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可出现贫血等情况,若白细胞持续降低,提示预后不良。
4.生化检查:血糖升高,超过11.1mmol/L且无糖尿病史提示胰腺坏死;血钙降低,低于2mmol/L时,多见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提示预后不良,可能与脂肪酶分解脂肪成脂肪酸后与钙结合形成脂肪酸钙有关。
三、影像学检查
1.腹部B超:是首选的筛查方法,可发现胰腺肿大、胰周积液等情况,但受肠气干扰较大,对胰腺坏死的诊断价值有限。
2.增强CT:是诊断急性重症胰腺炎的重要标准,可显示胰腺形态改变,如胰腺弥漫性或局灶性肿大、坏死、渗出等,还能明确有无胰周及胰外组织坏死、积液等情况,根据CT分级(如APACHEⅡ评分结合CT表现等)可准确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增强CT上胰腺实质无强化或强化不均匀提示胰腺坏死。
3.MRI及MRCP:对诊断急性胰腺炎也有一定价值,尤其是对胆道疾病引起的胰腺炎可了解胆道情况,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病情往往较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由于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减退,对炎症的应激反应较弱,实验室检查异常可能不明显,在影像学检查时需注意对比分析,治疗上要更谨慎评估各项治疗措施的风险与收益。
2.儿童患者:儿童急性重症胰腺炎相对少见,但病情变化快。在诊断时需结合儿童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影像学检查中要考虑儿童的辐射耐受等情况,谨慎选择检查方式,治疗上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急性重症胰腺炎诊断较困难,因为妊娠期生理变化可能掩盖胰腺炎的表现。需综合考虑母体和胎儿的情况,影像学检查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方式,治疗上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