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其破裂出血
针对相关病症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密切监护、禁食补液)、药物治疗(降门静脉压力药物)、内镜治疗(硬化剂注射、套扎术)、介入治疗(TIPS)、外科治疗(依情况选术式)及预防再出血(长期药物、定期随访),不同年龄、性别及基础病史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各治疗环节的实施及观察护理等。
一、一般治疗
(一)一般监护
需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护,包括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因其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监护需更加细致,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各器官功能减退,更要严格监测各项指标,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二)禁食与补液
患者需禁食,通过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不同年龄、性别及基础病史不同的患者,补液量和补液成分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例如,儿童由于代谢较快,补液时要注意液体量和电解质的精准平衡;老年患者若有心脏或肾脏基础疾病,补液需谨慎,防止出现心衰或肾衰等并发症。
二、药物治疗
(一)降低门静脉压力药物
1.血管加压素及其类似物:可通过收缩内脏血管,减少门静脉血流,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但需注意其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腹痛、心律失常等。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时要格外谨慎,因为可能加重心血管负担。
2.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能显著减少内脏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在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中的应用,需根据个体情况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三、内镜治疗
(一)内镜下硬化剂注射
通过内镜将硬化剂注射到曲张的静脉内,使其闭塞,达到止血和预防再出血的目的。操作时要精准,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过多损伤。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食管胃结构与成人不同,操作需更加轻柔、精准;老年患者若有吞咽困难等情况,操作要考虑其耐受性。
(二)内镜下套扎术
利用橡皮圈套扎曲张的静脉,使其缺血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止血和消除曲张静脉的效果。该方法相对安全有效,但也需注意操作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及术后的观察护理。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术后的恢复情况可能有所差异,需针对性进行观察。
四、介入治疗
(一)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
通过介入的方法建立肝内的门体分流通道,降低门静脉压力。适用于药物、内镜治疗无效的患者。但该治疗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肝性脑病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患者或有基础肝病的患者,需充分评估其接受TIPS治疗的风险收益比。
五、外科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及术式选择
当内科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因、肝功能分级等进行选择,如门体分流术、断流术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手术的耐受性和术后恢复情况不同,需综合考量。例如,儿童患者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需重点关注;老年患者手术创伤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要更加精心。
六、预防再出血
(一)长期药物治疗
可根据患者情况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以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再出血。用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不同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疗效可能不同,需个体化调整。
(二)定期随访
患者需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监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情况,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随访间隔和检查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如儿童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胃镜复查以观察病情变化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