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怎么回事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自身免疫介导的胰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有一般表现和胰腺外表现,通过影像学、血清学、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胰腺组织。具体来说,可能是自身抗体参与了对胰腺导管等结构的损伤过程,导致胰腺出现炎症性改变。例如,有研究发现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胰腺组织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胰腺细胞结合后,激活免疫细胞,引发炎症级联反应,进而影响胰腺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患者可能出现腹痛,多为上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不一;还可能有体重减轻,这是因为胰腺炎症影响了消化功能,导致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等。
胰腺外表现:部分患者会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表现,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干燥综合征等。例如,有的患者可能出现口干、眼干等干燥综合征的症状,这是因为自身免疫反应累及了唾液腺和泪腺等外分泌腺体。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发现胰腺肿大等异常,但敏感性相对有限。
CT检查:能较好地显示胰腺的形态、大小及周围组织情况,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的胰腺常表现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胰腺实质密度减低等改变。
MRI检查:对胰腺病变的显示也有一定价值,有助于鉴别诊断。
血清学检查: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可能升高,尤其是IgG4亚型升高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中约有70%-80%会出现血清IgG4水平升高。
组织病理学检查:胰腺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通过获取胰腺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以及胰腺导管周围纤维化等改变,同时可能伴有IgG4阳性细胞浸润。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如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减轻胰腺炎症。一般来说,起始剂量为每日30-40mg,服用一段时间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病,在治疗时需谨慎使用糖皮质激素。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指标,如身高、体重等,并且要根据儿童的病情严格调整药物剂量,同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等风险。
老年患者:老年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来选择治疗方案。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更加关注药物对老年人骨质疏松、感染等方面的影响,同时要密切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的变化,因为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影响血糖、血压的控制。
女性患者:女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需要特别注意。妊娠期间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及胎儿的发育情况。而在绝经后女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需要注意在治疗过程中关注其骨密度等情况,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本身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在治疗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时,需要考虑原有疾病对本次治疗的影响以及本次治疗药物对原有疾病的影响。例如,本身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时,要注意观察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是否有波动等情况,并且要加强对胃肠道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的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