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胰腺内分泌肿瘤
胰腺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胰腺内分泌细胞,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各有不同表现。发病特点涉及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病史等。诊断有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方法。治疗原则包括可切除者手术切除,无法手术或复发转移者药物对症治疗。
1.分类情况
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这类肿瘤能分泌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激素,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综合征。例如,胰岛素瘤可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相关症状,如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意识障碍等,这是因为胰岛素分泌过多,导致血糖过低,其发生机制与肿瘤持续分泌过量胰岛素,打破了正常的血糖调节平衡有关;胃泌素瘤可引起卓-艾综合征,表现为难治性消化性溃疡、腹泻等,是由于胃泌素大量分泌,刺激胃酸过度分泌,破坏胃肠道黏膜屏障所致。
无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肿瘤不分泌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激素,通常在肿瘤较大时才被发现,患者可能出现腹部肿块、腹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其生长可能是通过占据胰腺空间、压迫周围组织等机制引起相关表现。
2.发病特点
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不同类型的胰腺内分泌肿瘤有一定的发病倾向。一般来说,胰岛素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峰年龄段在20-5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胃泌素瘤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男性稍多见。无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发病年龄相对较广,也无明显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与病史:目前确切的与胰腺内分泌肿瘤发病直接相关的生活方式因素尚不十分明确,但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吸烟、酗酒可能会增加胰腺的负担,影响胰腺细胞的正常功能,可能间接与肿瘤发生有关。有胰腺囊性纤维化等特殊病史的患者,发生胰腺内分泌肿瘤的风险可能会有所增加,这是因为基础疾病改变了胰腺的内环境,影响了胰腺细胞的生长调控机制。
3.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初步发现胰腺内的占位性病变,但其对较小肿瘤的检出率有限,对于胰腺深部的肿瘤可能显示不清,这是因为超声受肠道气体等因素的干扰较大。
CT检查:能较清晰地显示胰腺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增强CT扫描还可以观察肿瘤的血供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其原理是通过对比剂的增强作用,显示肿瘤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在强化程度上的差异。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对于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对于发现较小的肿瘤以及判断肿瘤与血管的关系等方面有优势,利用磁共振成像的不同序列可以多方位、多参数地显示病变情况。
实验室检查:检测血液中相关激素的水平对于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至关重要。例如,胰岛素瘤患者空腹血糖常低于2.8mmol/L,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胃泌素瘤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显著升高,通常大于1000pg/ml等,通过检测这些特异性激素指标来辅助诊断相应的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
4.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对于可切除的胰腺内分泌肿瘤,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完整切除肿瘤有助于缓解激素过度分泌引起的临床症状;对于无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手术切除可以去除肿瘤病灶,防止肿瘤进一步生长和转移。手术方式包括胰腺部分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等因素来决定。
药物治疗:对于无法手术切除或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可考虑药物治疗。例如,针对胰岛素瘤患者,在手术前可使用二氮嗪等药物来控制低血糖症状;对于胃泌素瘤患者,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来抑制胃酸分泌,但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不能替代手术等根本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