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的检查方法包括粪便检查(粪便隐血试验用于初步筛查,高危人群需定期检查)、内镜检查(结肠镜直接观察、取病理,乙状结肠镜可初步筛选)、影像学检查(钡剂灌肠、CT、MRI分别从不同角度了解肠道及肿瘤情况)、肿瘤标志物检查(癌胚抗原用于辅助诊断及术后监测复发等)
一、粪便检查
1.粪便隐血试验:大肠癌患者粪便中常存在微量血液,粪便隐血试验可检测出这种微量出血情况,是大肠癌筛查的初步常用方法。一般采用化学法或免疫法检测,若试验呈阳性,需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对于有大肠癌家族史、年龄在5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应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筛查,因为这些人群属于大肠癌高危人群,粪便隐血试验有助于早期发现肠道出血情况,从而排查大肠癌可能。
二、内镜检查
1.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癌最直接、重要的检查方法。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形态,发现可疑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病变性质。对于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交替)、腹痛等疑似大肠癌症状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对于40岁以上的一般人群,也可将结肠镜检查作为大肠癌的常规筛查手段。在检查前需要进行肠道准备,如口服泻药清理肠道,以保证检查视野清晰。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若有肠道相关症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在充分评估后进行结肠镜检查,但需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及肠道准备的合适性。
2.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观察直肠和乙状结肠的病变,相对结肠镜检查操作相对简单,痛苦较小,但视野范围有限。对于发现直肠或乙状结肠病变有一定帮助,可作为结肠镜检查的初步筛选手段,尤其适用于无法耐受全面结肠镜检查的患者。
三、影像学检查
1.钡剂灌肠检查:通过向肠道内注入钡剂,然后进行X线检查,可显示肠道的形态、轮廓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肠道内的占位性病变等。对于不能耐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可考虑此检查,但准确性相对结肠镜检查稍低。在检查前同样需要进行肠道准备,排空肠道内容物。对于有肠道梗阻等情况的患者需谨慎使用该检查。
2.CT检查:包括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等。可以了解大肠癌肿瘤的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情况。对于评估大肠癌的分期、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CT检查可以明确肿瘤是否侵犯周围脏器、有无肝脏等远处转移灶等。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患者,CT检查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如儿童患者需尽量减少辐射暴露,应在必要时谨慎进行,并采取防护措施。
3.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在评估大肠癌肿瘤侵犯肠壁的深度、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对盆腔部位的肿瘤评估更具价值。对于一些对碘对比剂过敏不能进行增强CT检查的患者,可考虑MRI检查。在检查前需注意患者体内有无金属植入物等情况,如有则可能影响检查结果或不能进行MRI检查。
四、肿瘤标志物检查
1.癌胚抗原(CEA):虽然CEA不是大肠癌特异性的标志物,但在大肠癌的诊断、监测复发等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例如,在大肠癌患者中,部分患者血清CEA水平会升高,但一些良性疾病如肠炎等也可能导致CEA轻度升高。所以CEA主要用于大肠癌的辅助诊断以及术后随访监测肿瘤复发等情况。对于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及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测CEA水平变化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进展。在特殊人群中,如老年人可能因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导致CEA检测结果出现偏差,需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