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胃肠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小儿胃肠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保证休息)、液体疗法(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药物治疗(使用肠黏膜保护剂、微生态调节剂),特殊人群(婴幼儿、有基础疾病患儿)需注意相关事项,还需通过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加强护理来预防小儿胃肠炎
一、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对于小儿胃肠炎患儿,需根据年龄和病情调整饮食。如母乳喂养儿可继续母乳喂养,但需适当增加喂养频率;人工喂养儿可暂时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以减轻胃肠道负担,一般建议持续喂养1-2周,待腹泻改善后再逐渐过渡到正常配方奶。对于已添加辅食的患儿,应暂停新的辅食添加,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高纤维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休息: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有利于身体恢复。患儿应减少活动量,保证睡眠时间,一般年龄较小的患儿每天睡眠时间应在12-16小时左右,年龄稍大的患儿也应保证每天10-12小时的充足睡眠。
二、液体疗法
口服补液:当患儿存在轻度脱水或预防脱水时,首选口服补液盐Ⅲ。口服补液盐的服用应少量多次,根据患儿的脱水程度和体重来计算补液量,一般轻度脱水患儿每千克体重需补充50-100ml口服补液盐,在4-6小时内喝完。对于不能配合口服补液或存在中、重度脱水的患儿,则需要进行静脉补液。
静脉补液:静脉补液需根据患儿的脱水程度、电解质紊乱情况等进行个体化制定。补液的原则是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等。例如,对于重度脱水患儿,首先要快速补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氯化钠溶液进行扩容,一般按20ml/kg的速度在30-60分钟内输入,然后再根据患儿的血生化检查结果调整后续补液的成分和速度,补充丢失的水分、电解质等。
三、药物治疗
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可吸附病原体和毒素,保护肠黏膜。蒙脱石散需用适量温水冲服,对于小儿胃肠炎患儿,可根据年龄和病情服用相应剂量,一般1岁以下患儿每日1袋,分3次服用;1-2岁患儿每日1-2袋,分3次服用;2岁以上患儿每日2-3袋,分3次服用。
微生态调节剂:常用的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益生菌制剂,可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益生菌制剂需用温水或温牛奶冲服,温度不宜过高,一般控制在40℃以下,以保证益生菌的活性。不同年龄患儿的剂量有所不同,例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6个月-12个月婴儿一次1片,一日3次;1-5岁幼儿一次1-2片,一日3次;6-12岁儿童一次2片,一日3次。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婴幼儿胃肠功能较弱,对脱水等情况耐受能力差,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尿量、前囟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按照儿童剂量使用,避免自行增减药量。
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如果患儿本身存在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在治疗小儿胃肠炎时,需要更加谨慎。例如,对于存在营养不良的患儿,在补液和营养支持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其营养状况,可能需要适当调整补液的成分和营养补充的方式,以避免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
五、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保持食物的新鲜和清洁,给孩子吃的食材要新鲜,避免食用变质的食物。例如,水果要清洗干净后再给孩子食用,肉类要煮熟煮透。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教育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家长也要在接触孩子食物前后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加强护理:根据天气变化及时给孩子增减衣物,避免腹部着凉,因为腹部着凉可能会诱发胃肠功能紊乱,增加小儿胃肠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