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脑瘫的表现
新生儿脑瘫会出现运动发育异常、肌张力异常和反射异常等情况。运动发育异常表现为姿势异常(如头后仰等)和运动发育落后(如相应月龄运动里程碑未达);肌张力异常包括肌张力增高(肌肉硬、被动活动阻力大)和肌张力减低(肌肉松软、活动幅度大、被动活动阻力小);反射异常有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或持续存在(如握持反射4个月后仍不消失等)和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如不能很好保持平衡等),且一些高危因素会影响相关表现。
一、运动发育异常
1.姿势异常:新生儿脑瘫常表现为异常的姿势,如头后仰、四肢僵硬呈角弓反张状,或头偏向一侧、上肢内收内旋、下肢交叉呈剪刀样等。这是由于脑部受损导致肌肉张力异常,影响了正常的运动控制,使得身体在静止状态下呈现出不符合正常生理曲度的姿势。从神经发育角度来看,脑部病变干扰了对肌肉收缩和舒张的精准调节,从而引发姿势的异常改变。
2.运动发育落后:正常新生儿在相应月龄会有一定的运动发育里程碑,如2-3个月俯卧位时能抬头,4-5个月会主动伸手抓物等。而脑瘫新生儿可能在这些方面明显落后,例如3个月仍不能抬头,4-5个月不能主动伸手抓物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运动神经的发育和传导,使得运动功能的发展滞后于正常月龄。不同性别在运动发育落后的表现上并无本质差异,但由于个体的神经发育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所以具体的落后程度可能会因新生儿自身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例如给新生儿屈曲肢体时,感觉抵抗感明显增强。这是由于脑部受损后,对脊髓和肌肉的调控异常,导致肌肉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从生理机制上讲,脑部病变影响了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对肌肉张力的平衡调节,使得肌张力升高。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或孕期有高危因素(如感染、缺氧等)的新生儿,更易出现肌张力增高的情况,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增加了脑部损伤的风险,进而影响肌张力的正常调控。
2.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肌肉松软,肢体活动幅度增大,被动活动时感觉阻力减小。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导致肌肉的兴奋性降低,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功能减弱。一些早产、低出生体重的新生儿由于脑部发育尚不成熟,发生脑瘫时更易出现肌张力减低的情况,这与他们本身脑部发育的脆弱性有关,脑部的轻微损伤就可能影响到肌张力的正常维持。
三、反射异常
1.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或持续存在:正常新生儿具有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原始反射,一般在出生后3-4个月逐渐消失。而脑瘫新生儿这些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甚至持续存在。例如握持反射在4个月后仍不消失,拥抱反射过于活跃或持续时间过长等。原始反射是神经系统发育的一种表现,脑部病变干扰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进程,使得原始反射不能按正常时间消退或异常持续存在。不同生活方式下的新生儿,如孕期母亲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新生儿,发生原始反射异常的风险可能增加,因为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胎儿脑部的发育,进而影响原始反射的正常调控。
2.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正常新生儿在一定月龄会出现保护性反射,如当身体倾斜时会出现调整姿势的反射。脑瘫新生儿的保护性反射可能减弱或缺失,例如不能很好地通过调整姿势来保持平衡。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对身体平衡和姿势调节的功能,使得保护性反射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对于有早产史、出生时窒息等病史的新生儿,更应密切观察保护性反射的情况,因为这些病史是脑瘫发生的高危因素,可能导致脑部损伤,进而影响保护性反射的正常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