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手足徐动型脑瘫
手足徐动型脑瘫由锥体外系损伤致基底核病变引发,有不自主运动、肌张力变化、姿势异常等临床表现,通过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应用康复辅助器具,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干预及规范康复治疗可改善预后,否则多遗留运动功能障碍等。
一、定义
手足徐动型脑瘫是脑性瘫痪的一种类型,主要是由于锥体外系损伤所引起,病变部位在基底核。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也可因早产、低血糖、缺氧缺血性脑病、胆红素脑病及脑膜炎等后天因素所致。
二、临床表现
1.不自主运动:患儿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无目的、不自主的运动,常在进行有意识运动时,不自主、不协调且无目的的动作增多。例如,手部会出现缓慢、扭曲、蚯蚓样的蠕动,面部可能出现怪异表情,如挤眉弄眼、歪嘴等,这些不自主运动在兴奋时加重,安静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2.肌张力变化:肌张力可表现为变化不定,患儿在静止时肌张力可正常或增高,活动时肌张力又可降低。例如,上肢可能在放松时肌张力稍高,而在试图抓取物品时,肌张力又会有所变化。
3.姿势异常:由于不自主运动和肌张力的变化,患儿常出现异常姿势。比如,头部可能会出现扭转、倾斜,四肢的姿势也往往不正常,可能呈现出一种扭曲、不协调的姿态,影响正常的坐、立、行等活动。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儿的出生史,包括是否早产、出生时是否有窒息、黄疸情况等;生长发育史,如何时会抬头、坐、爬、站、走等,以及语言发育情况等。例如,若患儿出生时有重度窒息史,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运动及姿势发育落后等情况,需高度怀疑手足徐动型脑瘫。
2.神经系统检查:通过对患儿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观察其运动功能、肌张力、反射等情况。例如,检查患儿的肌力、肌张力是否增高或降低,腱反射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病理反射等。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常存在肌张力异常及不自主运动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
3.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脑部结构情况,可发现是否存在脑部基底核等部位的病变,如核黄疸导致的基底核损伤等异常改变,对明确诊断有一定帮助。
四、康复治疗
1.运动疗法:通过特定的运动训练来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姿势异常。例如,进行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帮助患儿提高身体的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在进行运动疗法时,要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逐步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
2.作业疗法:侧重于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训练患儿的精细动作,使其能够完成穿衣、进食、书写等日常生活动作。通过各种作业活动的训练,帮助患儿适应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康复辅助器具的应用: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可适当应用康复辅助器具,如矫形器等,帮助纠正异常姿势,辅助患儿进行运动。例如,使用矫形器来保持肢体的正确姿势,防止畸形进一步加重。
五、预后情况
手足徐动型脑瘫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情的严重程度、早期干预的时间、康复治疗的效果等。一般来说,早期发现、早期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患儿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但总体而言,大部分患儿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影响其未来的生活和学习等。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其神经系统仍有一定的可塑性,早期干预的效果往往相对较好;而对于年龄较大、病情较重的患儿,预后可能相对较差,但通过长期的康复治疗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功能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