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低下型脑瘫特点
肌张力低下型脑瘫具有多方面特点,运动功能上肌肉张力极低、运动协调性差;姿势反射方面原始反射持续存在、姿势异常;感知觉及其他方面存在感知觉异常、生长发育受影响且伴随其他问题风险增加,不同年龄患儿需针对性干预并关注心理健康。
肌肉张力极低:患儿肌肉松弛,缺乏正常的张力支撑,表现为肢体软弱无力,自主运动明显减少。例如,在仰卧位时,四肢会像棉花一样松软地摊开,不能像正常婴儿那样保持一定的肢体伸展或屈曲姿势,头部也难以自主竖立,往往会软弱地偏向一侧或整个头部耷拉着。这种极低的肌张力会严重影响患儿的运动发育,导致其大运动发育迟缓,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动作的出现时间都显著晚于正常儿童。
运动协调性差:由于肌张力低下,患儿在进行运动时很难协调各个肌群的动作。比如在尝试抓取物体时,手部的动作会显得笨拙,不能精准地完成抓握动作,往往是整个手臂随意地挥动,无法准确控制手部的位置和力度去抓住目标物体。而且在体位转换时,如从卧位到坐位,不能很好地利用躯干肌肉的力量来配合完成转换动作,可能会出现身体歪斜、摇晃不稳等情况。
姿势反射方面
原始反射持续存在:正常婴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些原始反射会逐渐消失,而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原始反射可能会持续存在较长时间。例如,拥抱反射通常在婴儿出生4-6个月时消失,但此类患儿可能在6个月后仍可引出明显的拥抱反射,表现为当头部突然位置改变或受到轻微刺激时,双臂会伸直外展,然后屈曲内收呈拥抱状。此外,握持反射也可能持续存在,患儿的手指会紧紧握住物体,难以被轻易掰开。
姿势异常:由于肌张力低下,患儿的身体姿势往往与正常儿童不同。常见的姿势异常包括头部前倾、脊柱前凸或后凸、四肢呈蛙腿样姿势等。在卧位时,身体可能会呈现过度后仰或过度前屈的异常姿势;在坐位时,不能保持正常的竖直坐位,常常会出现身体前倾、后仰或向一侧倾倒的情况。
感知觉及其他方面
感知觉可能存在异常:部分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可能伴有感知觉方面的异常,如对触觉、痛觉的敏感度与正常儿童不同。有些患儿可能对疼痛刺激的反应不敏感,而对一些轻微的触觉刺激却又过于敏感。此外,在视觉、听觉等方面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感知觉异常,影响其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认知发育。
生长发育受影响:由于运动功能障碍和肌张力异常,患儿的生长发育会受到明显影响。身体的营养状况可能较差,体重增长缓慢,因为其自主运动少,消耗的能量相对较少,而且在进食等活动中也由于运动协调问题而可能存在困难,导致摄入营养不足。同时,智力发育也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牵连,因为运动功能的落后会影响其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和学习机会,进而对认知、语言等方面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伴随其他问题风险增加: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由于长期的运动功能障碍,还容易引发一些其他问题,如关节挛缩、畸形等。因为肌肉长期处于松弛状态,关节缺乏正常的肌肉张力支撑和运动刺激,容易发生关节挛缩,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另外,由于身体姿势异常,还可能导致脊柱侧弯等骨骼畸形问题。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在护理和康复训练等方面需要根据其具体的年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干预,例如对于婴幼儿期的患儿,要注重保持正确的体位,预防关节挛缩;对于学龄期患儿,要加强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因为长期的疾病困扰可能会对患儿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家长和医护人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