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和外耳道炎区别
中耳炎与外耳道炎在解剖部位、病因、症状表现、检查方法及体征、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解剖部位上中耳炎累及中耳,儿童因咽鼓管特点更易患,外耳道炎病变在外耳道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因方面中耳炎与上呼吸道感染等有关,外耳道炎多因外耳道皮肤受损等;症状表现中耳炎有耳痛、听力下降等,外耳道炎有外耳道灼热疼痛等;检查时中耳炎见鼓膜改变等,外耳道炎见外耳道皮肤充血等;治疗上中耳炎多抗感染等,外耳道炎清洁耳道等,特殊人群处理需谨慎。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的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病变部位主要在中耳腔内。而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的炎症,病变部位在外耳道,外耳道是自外耳门至鼓膜的管道。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咽鼓管短、宽且直,呈水平位,相比成人更易患中耳炎;而外耳道炎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不过儿童外耳道皮肤较薄,且外耳道相对狭窄,在挖耳等刺激后更易引发炎症。
病因方面
中耳炎:常见病因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后,病原体可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感染;游泳时污水进入中耳、婴幼儿仰卧位吃奶时,乳汁可经咽鼓管流入中耳等也可引发中耳炎。另外,腺样体肥大等导致咽鼓管阻塞,也会增加中耳炎发生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儿童腺样体肥大患者中中耳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腺样体正常的儿童群体。
外耳道炎:多因外耳道皮肤受损引起,如频繁挖耳、外耳道进水(游泳、洗澡等后)、外伤(如异物擦伤外耳道皮肤)等。此外,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外耳道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病情易反复。
症状表现不同
中耳炎:急性中耳炎主要症状有耳痛,可为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婴幼儿常表现为哭闹不安、抓耳等;听力下降,可伴有耳鸣;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慢性中耳炎则表现为耳流脓、听力下降、鼓膜穿孔等,长期慢性中耳炎还可能引发颅内、外并发症。
外耳道炎:急性外耳道炎主要症状为外耳道灼热、疼痛,可流出少量分泌物;检查可见外耳道皮肤红肿,严重时外耳道肿胀可致听力减退。慢性外耳道炎则表现为外耳道发痒、少量渗出物等,外耳道皮肤可增厚、皲裂、脱屑等。
检查方法及体征
中耳炎: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充血、穿孔等改变,如急性中耳炎鼓膜弥漫性充血、膨出,穿孔后可见脓液流出;乳突部可有压痛等。听力检查可发现传导性听力损失等。
外耳道炎:耳镜检查可见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有渗出物或结痂等,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时疼痛明显。
治疗原则
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多需抗感染治疗,可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局部可使用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若为分泌性中耳炎,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减轻咽鼓管水肿,必要时可行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等。
外耳道炎:急性外耳道炎需清洁外耳道,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环丙沙星滴耳液等,严重时可口服抗生素。慢性外耳道炎则需保持外耳道干燥,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有真菌感染时需使用抗真菌药物。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在处理中耳炎和外耳道炎时需更加谨慎。儿童患中耳炎时,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如是否有异常哭闹、抓耳等情况;在治疗中耳炎时,选用药物需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等,尽量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对于外耳道炎的儿童,要避免其频繁挖耳,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而对于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无论是中耳炎还是外耳道炎,都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