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有哪些原因导致的
鼻出血的原因包括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有外伤(机械性创伤、医源性损伤、气压损伤)、鼻黏膜干燥(环境因素、药物因素)、鼻部病变(鼻炎、鼻息肉、鼻部肿瘤);全身因素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其他全身性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内分泌失调、急性发热性传染病)。
1.外伤:
机械性创伤:挖鼻、用力擤鼻、剧烈打喷嚏、鼻腔异物等均可损伤鼻黏膜血管导致鼻出血。儿童因好奇易将小物件塞入鼻腔引起出血,且儿童鼻黏膜较脆弱,更易受外伤影响。例如,经常挖鼻的儿童,鼻黏膜反复受损,血管破裂出血的风险增加。
医源性损伤:鼻腔或鼻窦手术、鼻腔填塞等操作可能损伤血管,若操作不当或术后护理不佳,易引发鼻出血。如鼻窦手术后,局部血管修复过程中可能因各种原因再次出血。
气压损伤:高空飞行、潜水等环境气压变化可导致鼻黏膜血管破裂出血。在高空飞行时,气压变化可能使鼻腔内血管扩张或破裂。
2.鼻黏膜干燥:
空气干燥、炎热、寒冷、空气污染等环境因素可使鼻黏膜干燥,黏膜上皮干裂,导致毛细血管易破裂出血。尤其在秋冬季节,空气湿度低,鼻黏膜水分易流失,容易发生鼻出血。老年人鼻黏膜萎缩,更易出现干燥情况,从而增加鼻出血风险。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降压药、抗凝血药等,也可能引起鼻黏膜干燥出血。例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血药物的患者,凝血功能受影响,鼻黏膜轻微损伤就可能导致出血不易止住。
3.鼻部病变:
鼻炎:急慢性鼻炎、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等炎症可导致鼻黏膜充血、肿胀,血管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慢性鼻炎患者鼻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血管通透性增加,易出血。
鼻息肉:鼻息肉可阻塞鼻腔,影响鼻腔通气和引流,且息肉表面血管丰富,容易破裂出血。鼻息肉患者常出现鼻塞、流涕,同时伴有鼻出血症状。
鼻部肿瘤:鼻腔、鼻窦的良性肿瘤如血管瘤等,以及恶性肿瘤如鼻咽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管丰富且脆弱,易发生出血。鼻咽癌患者早期可能出现回吸性血涕,随着病情进展,鼻出血可能加重。
全身因素
1.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可导致鼻黏膜血管破裂出血。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使鼻黏膜小动脉发生硬化,血管弹性降低,容易破裂出血。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较多,是鼻出血的常见人群之一。
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患者血管壁弹性减退,脆性增加,鼻黏膜血管易破裂出血。动脉硬化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病变,年龄较大的人群更易患动脉硬化。
2.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异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疾病可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引起鼻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破坏过多,凝血功能下降,易出现鼻出血,且出血不易止住。
凝血功能障碍: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可导致凝血因子缺乏,凝血功能异常,引发鼻出血。维生素K缺乏可能因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引起,影响凝血因子合成,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3.其他全身性疾病:
肝肾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可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和代谢,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容易出现鼻出血。例如,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易发生鼻出血。
内分泌失调:青春期少女月经期鼻出血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妊娠期女性也可能因内分泌变化出现鼻出血。更年期女性内分泌紊乱,也可能出现鼻出血情况。
急性发热性传染病:流感、麻疹、猩红热等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可导致鼻黏膜血管充血、出血。发热时,全身血管扩张,鼻黏膜血管也不例外,容易破裂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