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粪便痢疾的特征
细菌性痢疾具有多种特征,临床症状上,肠道表现为起病急、左下腹绞痛、腹泻且转为黏液脓血便、有里急后重感,儿童会通过哭闹等反映不适,全身有发热、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出现感染性休克等,儿童更易患中毒性菌痢;实验室检查中,粪便常规见大量脓细胞等,粪便培养可确诊,血常规白细胞等有变化;流行病学方面,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经消化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病后免疫时间短,夏秋季高发;特殊人群中,儿童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优先非药物治疗,老年人病情重恢复慢,要综合治疗防脱水,孕妇用药需谨慎,保证休息营养,免疫力低下人群病情易迁延,要加强防护、积极治疗并可能调整免疫抑制方案。
一、临床症状特征
1.肠道症状:起病急,常出现腹痛,多为左下腹阵发性绞痛。腹泻频繁,起初为稀便,后迅速转变为黏液脓血便,每次便量少,有里急后重感,即排便后仍有排便不尽的感觉。儿童患者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通过哭闹、烦躁不安等表现来反映腹痛和不适。
2.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9℃甚至更高,同时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意识障碍、抽搐等,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更易发生中毒性菌痢,且病情进展迅速。
二、实验室检查特征
1.粪便常规: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白细胞和红细胞,如有巨噬细胞则更有助于诊断。粪便培养是确诊的金标准,可培养出痢疾杆菌,为治疗提供依据,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2.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在病情严重或机体反应差时,白细胞计数可不升高。
三、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主要为菌痢患者和带菌者。急性患者排菌量大、传染性强;慢性患者和带菌者可长期或间歇排菌,是重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即痢疾杆菌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苍蝇具有污染食物的习性,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儿童由于卫生习惯较差,接触病原菌机会多,且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病率较高。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且不同菌群及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易反复感染。
4.流行特征:细菌性粪便痢疾全年均可发病,但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高发。这与夏秋季气温高、细菌易繁殖,人们喜食生冷食物等因素有关。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病情变化快,家长需密切观察病情,如体温、精神状态、腹泻次数及性状等。若出现高热、精神萎靡、惊厥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在治疗过程中,尽量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力低下,患细菌性粪便痢疾后病情相对较重,恢复较慢。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治疗时需综合考虑,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3.孕妇:孕妇患细菌性粪便痢疾时,治疗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在患病期间,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摄入,以维持自身和胎儿的健康。若病情较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4.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由于自身免疫力差,感染痢疾杆菌后病情易迁延不愈,甚至发展为慢性菌痢。这类人群应加强个人卫生防护,避免接触传染源,患病后需积极治疗,同时可能需要适当调整免疫抑制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