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黄斑病变是什么意思
眼部黄斑病变是指视网膜黄斑区发生病变,分为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分干性和湿性)、遗传性黄斑病变、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等类型,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有关,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中心暗点等,诊断可通过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方法,需重视以保护视力。
一、分类及特点
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AMD):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是导致老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干性AMD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渐进性萎缩,黄斑区出现玻璃膜疣等改变,病情进展相对缓慢;湿性AMD则是由于黄斑区新生血管形成,这些新生血管容易渗漏、出血和瘢痕形成,会迅速导致视力严重下降。
遗传性黄斑病变:由遗传因素引起,发病年龄可从幼年到成年不等。例如一些先天性黄斑营养不良等疾病,患者往往在较年轻时就出现视力逐渐下降等问题,与遗传基因的异常有关,家族中有相关病史的人群需格外关注。
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常见于高度近视患者,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眼轴延长,会导致黄斑区出现脉络膜新生血管、漆裂纹、黄斑出血、萎缩等病变,严重影响视力,且高度近视的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近视度数加深,发病风险会进一步增加。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中,随着年龄增长,视网膜黄斑区的细胞和组织会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这是干性AMD的重要发病基础;而湿性AMD中新生血管的形成与年龄相关的血管生长因子等变化有关,老年人身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使得血管生长调节失衡,容易引发新生血管。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是AMD的危险因素之一,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会损伤眼部血管和视网膜组织;过度暴露于紫外线也可能增加黄斑病变的发生风险,长期在户外工作且没有做好眼部防晒的人群,紫外线对黄斑区的损伤累积可能导致病变发生。
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与黄斑病变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视网膜血管,引发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等黄斑病变;高血压会导致眼底血管的压力变化,影响黄斑区的血液供应和血管健康,增加黄斑病变的发病几率。
三、临床表现
视力下降: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黄斑病变,患者往往首先出现视力逐渐下降的情况,干性AMD早期可能只是轻微的视力模糊,随着病情进展,视力下降逐渐明显;湿性AMD则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视力急剧下降。
视物变形:患者可能会感觉看到的物体形状发生改变,比如直线变得弯曲等,这是由于黄斑区病变影响了视网膜对物体形状的正常感知。
中心暗点:在黄斑区对应的视野范围内出现暗点,即患者中心视物时会发现有一块区域看不清楚。
四、诊断方法
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等检查设备观察黄斑区的形态、色泽等情况,能初步发现黄斑区是否有病变,如干性AMD的玻璃膜疣、湿性AMD的新生血管和出血等表现。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可以清晰地显示黄斑区视网膜各层的结构,能够发现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是否有水肿、新生血管等情况,对于黄斑病变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染料,然后观察眼底血管的荧光渗漏情况,对于湿性AMD的新生血管诊断以及判断病变的活动程度等有重要价值,能发现是否存在异常的血管渗漏等情况。
眼部黄斑病变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眼部疾病,不同类型的黄斑病变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等方面各有特点,了解这些对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眼部黄斑病变,保护视力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