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怎么检查
脑瘫的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其他检查进行。病史采集包括围生期情况、生长发育史、家族史;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有肌张力、反射、运动发育水平评估;辅助检查含影像学(头颅MRI、CT)、脑电图、智力测试与发育评估量表;其他检查有遗传代谢病筛查、听力和视力检查,各方面综合判断以明确脑瘫情况。
一、病史采集
1.围生期情况:了解患儿在胎儿期、分娩时及新生儿期的情况,如是否存在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等情况,这些因素可能与脑瘫的发生相关。不同胎龄、出生体重的婴儿发生脑瘫的风险不同,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脑瘫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2.生长发育史:关注患儿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认知等方面的发育情况,如何时能抬头、坐、爬、站、走,何时开始说话等,与正常儿童发育里程碑相比是否存在延迟或异常。不同年龄阶段的发育特点不同,对于婴幼儿阶段需重点观察其神经心理发育指标。
3.家族史:询问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了解是否存在遗传因素导致脑瘫的可能。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可能表现为脑瘫样症状。
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1.肌张力检查:通过被动活动患儿的肢体来评估肌张力。正常肌张力时肢体活动有一定阻力且活动范围适中;肌张力增高时肢体被动活动阻力增大,关节活动范围减小;肌张力减低时肢体被动活动阻力减小,关节活动范围增大。不同年龄患儿的肌张力表现有所差异,婴幼儿肌张力相对较软,随年龄增长逐渐趋于正常,但脑瘫患儿常存在肌张力异常。
2.反射检查
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正常足月儿出生时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原始反射存在,随月龄增长逐渐消失。脑瘫患儿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或持续存在。
病理反射:如巴氏征等。正常婴儿1岁以内巴氏征可呈阳性,但如果2岁后仍为阳性则提示神经系统异常。
3.运动发育水平评估:观察患儿的运动能力,如坐、爬、站、走、跑等动作的完成情况,与正常儿童发育标准对比,判断运动发育是否落后及落后的程度。
三、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能清晰显示脑部结构,有助于发现脑部是否存在发育畸形、脑损伤病灶等。例如可发现是否有脑发育不良、脑梗死、脑出血等情况,对于明确脑瘫的病因及病变部位有重要价值。不同病因导致的脑瘫在MRI上有不同表现,如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可能出现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改变。
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发现脑部的钙化灶、脑室大小等情况,但对于脑部软组织的显示不如MRI清晰,现在临床上MRI应用更为广泛。
2.脑电图(EEG):用于检测脑电活动,了解是否存在癫痫样放电等情况。约1/3-1/2的脑瘫患儿合并癫痫,通过EEG检查有助于发现异常脑电活动。
3.智力测试与发育评估量表
智力测试:如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等,评估患儿的智力水平,了解是否存在智力低下情况。脑瘫患儿常合并智力障碍,不同程度的脑瘫患儿智力受累情况不同。
发育评估量表:常用的有格塞尔发育量表、贝利婴儿发育量表等,通过对患儿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交等方面的评估,全面了解患儿的发育状况。
四、其他检查
1.遗传代谢病筛查:对于怀疑有遗传因素导致的脑瘫患儿,进行遗传代谢病相关筛查,如串联质谱检测、基因检测等,以明确是否存在遗传代谢性疾病。例如某些氨基酸代谢病、脂肪酸氧化代谢病等可表现为脑瘫样症状。
2.听力和视力检查:因为脑瘫患儿可能合并听力和视力障碍,影响其发育和康复,所以需要进行听力测试(如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等)和视力检查(如视力筛查、眼底检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