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二价疫苗
宫颈癌二价疫苗针对HPV16型和18型,适用于9-45岁女性,特殊人群有相应接种要求,采用3剂接种程序,保护效果良好但不能预防所有高危型HPV感染,需定期筛查,接种后有常见和罕见不良反应,与其他疫苗接种需间隔至少2周,接种不能替代宫颈癌筛查。
一、宫颈癌二价疫苗的定义
宫颈癌二价疫苗主要针对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和18型,这两种亚型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亚型,通过预防这两种HPV亚型的感染来降低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二、适用人群
1.年龄方面
一般适用于9~45岁的女性。不同年龄段接种后的免疫应答可能有一定差异,通常建议在有性生活之前接种效果更好,但有性生活的女性仍可接种受益。对于9岁以下的儿童,虽然也在可接种年龄范围内,但免疫反应可能相对较弱;而45岁以上女性由于感染HPV的风险相对降低,且疫苗对已感染HPV亚型的治疗作用有限,所以接种获益相对减少。
2.特殊人群
怀孕或哺乳期女性:不建议立即接种宫颈癌二价疫苗,因为目前缺乏足够的数据来明确疫苗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可待哺乳期结束后再考虑接种。患有急性严重发热疾病的女性,应暂缓接种,待康复后再评估接种事宜,因为发热可能会影响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也可能掩盖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对疫苗成分过敏者禁忌接种,如对酵母等疫苗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成分过敏,则不能接种该疫苗。
三、接种程序
一般采用3剂接种程序,第0、1、6个月分别接种1剂。第1剂与第2剂的接种间隔至少1个月,第2剂与第3剂的接种间隔至少3个月,全程接种需6个月完成。接种程序可能会根据疫苗的具体剂型和相关临床试验建议略有调整,需按照疫苗接种机构的指导进行。
四、接种后的保护效果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宫颈癌二价疫苗对HPV16型和18型相关的宫颈病变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在临床试验中,接种疫苗后能够显著降低这两种亚型相关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级及以上病变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的随访研究显示,在接种疫苗的人群中,由HPV16型和18型引起的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种人群。但需要注意的是,疫苗不能预防所有高危型HPV的感染,所以即使接种了疫苗,也需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因为还有其他高危型HPV可能引起宫颈病变。
五、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1.常见不良反应
接种部位可能出现疼痛、红肿、硬结等局部反应,一般较为轻微,多数在1~3天内可自行缓解。全身反应可能有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通常也是轻度且短暂的,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注意休息、多喝水即可。
2.严重不良反应
极为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等。如果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喉头水肿、休克等,需立即就医进行急救处理。接种后应在接种场所观察30分钟左右,以便及时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并进行处理。
六、与其他疫苗接种的间隔
与其他疫苗接种一般建议间隔至少2周,以避免相互影响免疫反应或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如果因动物咬伤或其他原因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破伤风疫苗等,可不考虑间隔,优先接种这些必要的疫苗,但需告知医生正在接种宫颈癌二价疫苗的情况。
七、宫颈癌筛查与疫苗接种的关系
接种宫颈癌二价疫苗不能替代宫颈癌筛查。因为疫苗只能预防部分高危型HPV感染,而宫颈癌的发生还可能与其他因素以及未被疫苗覆盖的HPV亚型有关。所以即使接种了疫苗,女性仍需要定期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和HPV检测等筛查项目,一般建议有性生活3年及以上的女性每年进行一次宫颈癌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宫颈病变,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