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卵巢浆液性肿瘤
卵巢浆液性肿瘤是源于卵巢表面生发上皮具上皮分化倾向的肿瘤,分良性、交界性、恶性。发病与年龄、遗传、内分泌、生活方式相关。良性早期无症状,增大可致腹胀等;交界性症状似良性但进展快;恶性早期无特异症状,后现腹胀等。诊断靠影像学、肿瘤标志物、病理检查。治疗良性手术为主,交界性手术为主且需随访,恶性手术联合化疗。
一、定义
卵巢浆液性肿瘤是卵巢上皮性肿瘤中常见的一类肿瘤,是来源于卵巢表面生发上皮的肿瘤,具有上皮分化倾向。
二、分类
1.良性卵巢浆液性肿瘤
浆液性囊腺瘤:多为单侧,大小不等,表面光滑,囊性,壁薄,囊内充满淡黄色清澈液体。镜下见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内衬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
交界性卵巢浆液性肿瘤:上皮细胞复层化,层次增加,但无间质浸润,细胞有一定异型性,核分裂象较少,乳头分支较粗,上皮细胞不超过3层。
2.恶性卵巢浆液性肿瘤
浆液性囊腺癌:多为双侧,体积较大,半实质性,囊壁可见乳头或实质区,囊液多混浊,有时为血性。镜下见囊壁上皮明显增生,细胞异型性明显,并有间质浸润。
三、发病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良性者多见于育龄妇女,交界性者常见于30-40岁妇女,恶性者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
2.遗传因素:部分家族性卵巢浆液性肿瘤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如BRCA1/BRCA2基因突变等,有此类基因突变的女性患卵巢浆液性肿瘤的风险显著增加。
3.内分泌因素:长期高水平的雌激素刺激可能与卵巢浆液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例如未生育、晚绝经的女性相对发病风险较高,因为她们受到雌激素刺激的时间较长。
4.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机体的内分泌和免疫等功能,从而增加卵巢浆液性肿瘤的发病几率。
四、临床表现
1.良性肿瘤: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往往在妇科检查时偶然发现。随着肿瘤增大,可出现腹胀、腹部肿块等表现,若肿瘤蒂扭转或破裂可出现急性腹痛。
2.交界性肿瘤:症状与良性肿瘤相似,但可能病情进展相对较快,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紊乱等内分泌方面的轻度异常表现。
3.恶性肿瘤:早期多无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腹胀、腹部肿块、腹水等表现,还可能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晚期患者可出现恶病质表现。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卵巢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内部结构等,有助于初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如囊性、实性或囊实性等。
CT及MRI检查:能更精确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判断肿瘤有无转移等情况有重要价值,尤其对发现盆腔外的转移灶有帮助。
2.肿瘤标志物检查:CA125是卵巢浆液性肿瘤较为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在浆液性囊腺癌患者中,CA125水平常明显升高,可用于辅助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等,但该指标并非特异性诊断指标,一些良性疾病如盆腔炎等也可能导致CA125轻度升高。
3.病理检查:通过手术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卵巢浆液性肿瘤的金标准,可明确肿瘤的良恶性、组织学类型及分级等。
六、治疗原则
1.良性肿瘤:一般采取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卵巢囊肿剥除术等,手术预后通常较好。
2.交界性肿瘤: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范围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考虑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术后需密切随访。
3.恶性肿瘤:多采取手术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手术尽量切除所有原发灶及转移灶,术后根据病理分期等情况给予辅助化疗,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铂类联合紫杉醇等方案,化疗疗程数根据病情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