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得大肠癌
大肠癌的发生受遗传、生活方式、年龄性别及肠道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约20%-30%患者有家族史,特定基因变异与之相关;高脂高蛋白、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增加风险;发病率随年龄增长,男性略高;肠道慢性炎症、息肉等肠道疾病也易引发大肠癌。
一、遗传因素
1.家族遗传倾向:约20%-30%的大肠癌患者有家族史。如果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中有患大肠癌的情况,那么个体患大肠癌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例如,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DNA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引起,患者在年轻时就容易发生大肠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也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肠道内会布满腺瘤性息肉,如不及时治疗,几乎100%会发展为大肠癌。
2.基因变异影响: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比如APC基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突变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主要致病原因,该基因的突变会导致肠道上皮细胞异常增殖,进而引发息肉形成并逐渐发展为癌。另外,KRAS、NRAS等基因的突变也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这些基因的突变会影响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凋亡等过程。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结构
高脂高蛋白饮食: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会使肠道内的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可转化为致癌物质。例如,研究发现高脂肪饮食会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代谢产物,促进结肠黏膜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增殖,增加大肠癌的发生风险。
低纤维饮食: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使肠道对致癌物质的吸收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能促进肠道蠕动,吸附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并排出体外,低纤维饮食会削弱这种保护作用。例如,一些长期以精细粮为主食、很少吃蔬菜和水果的人群,大肠癌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肠道蠕动功能减弱,身体代谢功能降低,脂肪堆积,肥胖率增加。而肥胖是大肠癌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者体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升高,会促进细胞的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增加大肠癌的发生风险。同时,运动不足还会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不利于肠道健康。
三、年龄与性别因素
1.年龄:大肠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一般来说,40岁以上人群患大肠癌的风险明显增加。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黏膜逐渐出现老化、修复能力下降等情况,同时肠道内的致癌物质接触时间延长,细胞发生突变的概率增加。例如,在50-74岁的人群中,大肠癌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
2.性别:男性患大肠癌的风险略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男性通常可能有更高的吸烟率、饮酒率以及不同的饮食和运动习惯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增加了大肠癌的发病风险。例如,男性吸烟会增加肠道炎症的发生风险,从而促进大肠癌的发展。
四、肠道疾病因素
1.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可导致肠道黏膜反复受损、修复,长期的炎症刺激会使肠道上皮细胞发生不典型增生,进而增加大肠癌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大肠癌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高5-10倍,病程越长、病变范围越广,发生大肠癌的可能性越大。
2.肠道息肉:肠道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具有一定的恶变潜能,随着息肉体积的增大、数目增多以及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加重,转化为大肠癌的概率会显著增加。例如,直径大于2cm的腺瘤性息肉,其癌变率可高达5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