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治疗方法
小儿腹泻的治疗包括多方面:饮食上,母乳喂养儿继续少量多次喂母乳;配方奶喂养儿可换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好转后12周转回正常;已添加辅食儿避免高糖、高脂肪和高纤维食物,给予易消化食物并循序渐进。液体补充方面,轻、中度脱水用口服补液盐Ⅲ,重度脱水或不能口服则静脉补液。药物治疗有调节肠道菌群的益生菌、肠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以及补锌。还需针对病因治疗,如细菌感染用敏感抗生素,病毒感染通常自限不使用。同时要注意腹部保暖。特殊人群中,低龄患儿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用药需谨慎;有基础疾病患儿腹泻可能加重病情,需综合评估;过敏体质患儿要警惕饮食和用药引发的过敏反应。
一、饮食调整
1.母乳喂养的患儿:继续母乳喂养,可少量多次喂奶,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和免疫物质有助于增强患儿抵抗力,促进肠道恢复。
2.配方奶喂养的患儿:可暂时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的配方奶,因为腹泻时肠道乳糖酶活性可能降低,普通配方奶中的乳糖可能加重腹泻症状。一般在腹泻好转后12周逐渐转回正常配方奶。
3.已添加辅食的患儿:适当调整辅食,避免高糖、高脂肪和高纤维食物,如蛋糕、油炸食品、芹菜等。可给予米汤、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逐渐增加食物种类和量。
二、液体补充
1.口服补液盐:对于轻、中度脱水的患儿,口服补液盐是首选的补液方式。它能补充因腹泻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维持体内水盐平衡。市面上常见的口服补液盐Ⅲ,按照说明书冲调后给患儿饮用,根据脱水程度和患儿体重确定补液量。
2.静脉补液:当患儿出现重度脱水,或不能口服(如频繁呕吐)时,需进行静脉补液。通过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葡萄糖、电解质等,快速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具体补液方案需由医生根据患儿的脱水程度、体重、年龄等因素制定。
三、药物治疗
1.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有害菌生长,有助于改善腹泻症状。常用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
2.蒙脱石散:为肠黏膜保护剂,能吸附肠道内的病原体和毒素,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腹泻次数。
3.补锌:锌在肠道黏膜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腹泻期间补锌有助于缩短腹泻病程,减轻腹泻严重程度。对于6个月以上患儿,可给予元素锌20mg/d;6个月以下患儿,给予元素锌10mg/d。
四、其他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若为细菌感染导致的腹泻,如明确诊断为志贺菌、侵袭性大肠杆菌等感染,可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但需注意,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引起的腹泻通常具有自限性,一般不使用抗生素。
2.腹部护理:注意患儿腹部保暖,可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腹部,但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患儿皮肤。腹部保暖有助于缓解肠道痉挛,减轻腹痛症状。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对于低龄患儿(尤其是6个月以下):其胃肠道功能和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腹泻时更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尿量、皮肤弹性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在药物选择和使用上要更加谨慎,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2.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腹泻可能加重原有病情或引发其他并发症。此类患儿腹泻时,除积极治疗腹泻外,还需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变化,在医生的综合评估下制定治疗方案。
3.对于过敏体质患儿:在饮食调整和药物使用过程中,要警惕过敏反应的发生。如更换配方奶时,若出现皮疹、呕吐、腹泻加重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告知医生。在使用益生菌等药物时,也需注意观察是否有过敏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