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鼻塞流鼻涕有非药物干预和药物治疗方法。非药物干预包括鼻腔清洁(婴幼儿用生理盐水滴鼻剂和吸鼻器,较大儿童用洗鼻器)及环境调节(保持湿度50%-60%、开窗通风);药物有鼻用减充血剂(6岁以下慎用)、抗组胺药(过敏因素适用)、中成药(需遵医嘱)。特殊人群如婴儿用药谨慎,过敏体质小儿要避过敏药并调环境,有基础疾病小儿就医时要兼顾基础病。
一、小儿感冒鼻塞流鼻涕的非药物干预方法
1.鼻腔清洁:
对于婴幼儿,可使用生理盐水滴鼻剂,利用渗透压原理软化鼻腔分泌物,使其易于排出。操作时让婴儿侧卧,在鼻腔内滴入适量生理盐水,数分钟后使用婴儿专用吸鼻器轻轻吸出分泌物,能有效缓解鼻塞。这是因为生理盐水与鼻腔内环境渗透压相近,不会对鼻腔黏膜造成刺激,且能温和地清洁鼻腔。
较大儿童可教导其使用生理盐水洗鼻器进行洗鼻,通过水流的冲击将鼻腔内的分泌物、过敏原等冲洗出去,减轻鼻塞和流鼻涕症状。
2.环境调节:
保持室内空气湿度在50%-60%较为适宜,可使用加湿器来调节。适宜的湿度能使鼻腔黏膜保持湿润,减少因干燥引起的鼻塞。例如,当空气过于干燥时,鼻腔黏膜会分泌更多黏液来保持湿润,可能导致分泌物增多引发鼻塞,而合适的湿度可避免这种情况。
经常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室内空气中的过敏原、病毒等,降低对小儿呼吸道的刺激,有助于缓解感冒引起的鼻塞流鼻涕症状。
二、可用于小儿感冒鼻塞流鼻涕的药物
1.鼻用减充血剂:
如盐酸赛洛唑啉鼻用喷雾剂等,但需注意6岁以下儿童应慎用。这类药物能通过收缩鼻黏膜血管,减轻鼻充血,从而缓解鼻塞症状。然而,长期或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药物性鼻炎等不良反应,所以必须严格遵循药品使用的相关注意事项,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2.抗组胺药:
对于因过敏因素导致的感冒鼻塞流鼻涕,可使用氯雷他定糖浆等抗组胺药物。抗组胺药能竞争性阻断组胺受体,减少组胺引起的血管扩张和黏液分泌,缓解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但不同抗组胺药有不同的适用年龄范围和不良反应,使用时需根据小儿年龄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关注可能出现的嗜睡等不良反应。
3.中成药:
部分具有辛温解表、宣肺通窍等功效的中成药也可用于缓解小儿感冒鼻塞流鼻涕症状,如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等复方制剂,其中含有的对乙酰氨基酚等成分可缓解发热、头痛等症状,人工牛黄等成分有一定的清热解毒作用,但同样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小儿具体情况选用,注意药物的成分和适用年龄等。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儿(0-1岁):
婴儿感冒鼻塞流鼻涕时,非药物干预是首选,如轻柔按摩鼻翼两侧等物理方法缓解鼻塞。在选择药物时需极其谨慎,因为婴儿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任何药物的使用都可能对其产生影响。如果必须用药,应在儿科医生严格评估后,选择最安全、合适的药物,且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2.过敏体质小儿:
过敏体质小儿出现感冒鼻塞流鼻涕时,首先要明确是否为过敏因素诱发。如果是,在选择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加重的药物。例如,使用抗组胺药时要了解小儿既往对该类药物的反应,同时在环境调节方面要更注重避免接触过敏原,如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等,以减少过敏相关症状的加重。
3.有基础疾病小儿:
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基础疾病的小儿,感冒鼻塞流鼻涕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这类小儿在出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在治疗感冒症状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在用药方面,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基础疾病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医生会根据小儿的具体基础疾病情况进行综合用药选择,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