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乳突炎
慢性中乳突炎是中耳乳突气房黏膜及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可因急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耳部外伤、抵抗力差等引发,主要表现为耳内长期或间歇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其诊断主要依靠耳部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检查。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此外,预防和注意事项也对疾病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一、病因
1.急性中乳突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导致病变迁延不愈而转变为慢性。
2.急性坏死型中耳炎的直接延续。
3.患者身体抵抗力差,如糖尿病、贫血、慢性肾炎等,也容易引发本病。
4.乳突气化不良,乳突内的脓性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导致感染反复发作。
5.鼓膜外伤,使外耳道与中耳相通,污水、细菌进入中耳,引发感染。
二、症状
1.耳内长期或间歇流脓,脓液常为黏液性或黏脓性,有时带血。
2.听力下降,多为传导性聋。
3.鼓膜穿孔,多位于紧张部,大小不一。穿孔后可有脓液从外耳道流出,炎症急性发作时穿孔处可排出脓性分泌物。
4.其他症状,如耳鸣、眩晕等。
三、诊断
1.耳部检查
耳镜检查:可见鼓膜穿孔,外耳道内有脓性分泌物。
听力检查:多为传导性聋。
2.影像学检查
乳突X线或CT检查:可了解乳突气化情况,有无骨质破坏。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
4.病原学检查
分泌物涂片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有助于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四、治疗
1.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如头孢呋辛酯、阿莫西林等。同时使用黏液促排剂,如标准桃金娘油肠溶胶囊,促进中耳分泌物排出。
局部治疗:用双氧水清洗外耳道,然后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
中医治疗:可采用中药辨证论治、针灸等方法。
2.手术治疗
鼓膜修补术:适用于鼓膜大穿孔、听骨链完整的患者。
乳突切开术:适用于中耳乳突有骨质破坏、胆脂瘤形成的患者。
五、预防
1.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如鼻炎、咽炎等。
2.避免污水进入外耳道,游泳时应戴耳塞。
3.不要随意挖耳,以免损伤外耳道皮肤和鼓膜。
4.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
5.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六、特殊人群
1.儿童
儿童慢性中乳突炎的症状多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耳部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儿童慢性中乳突炎的治疗应根据病情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时应及时手术。
儿童使用抗生素应谨慎,需根据体重计算剂量,避免滥用。
2.老年人
老年人慢性中乳突炎的治疗应考虑全身情况,如有无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以及肝肾功能是否正常。
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度降低,耳部症状可能不明显,容易漏诊或误诊,应注意询问病史和进行详细的耳部检查。
老年人的听力下降多为感音神经性聋,手术治疗效果可能不理想,可选择保守治疗。
3.孕妇
孕妇慢性中乳突炎的治疗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可根据病情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应在怀孕4~6个月时进行,此时胎儿相对稳定,手术风险较小。
孕妇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紧张和焦虑。
七、注意事项
1.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保持耳部清洁干燥,避免进水。
3.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4.治疗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
5.定期复查,了解病情恢复情况。
总之,慢性中乳突炎的治疗应根据病情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同时注意预防和保健,避免病情加重。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用药,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