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鼻出血的常见原因
鼻出血的原因可分为局部原因和全身原因。局部原因包括外伤(鼻部受撞击、异物塞入、剧烈擤鼻挖鼻等)、鼻腔炎症(急性、干燥性、萎缩性鼻炎及鼻窦炎)、鼻中隔病变(偏曲、溃疡)、鼻腔鼻窦及鼻咽部肿瘤(血管瘤、恶性肿瘤等);全身原因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肝肾功能异常、内分泌失调、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及长期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等。
一、局部原因
1.外伤:
鼻部受到外力撞击,如打架、跌倒等,可导致鼻黏膜血管破裂出血。儿童玩耍时不慎将异物塞入鼻腔,也可能损伤鼻黏膜引起出血。对于儿童,由于其好奇好动,鼻腔黏膜相对脆弱,更容易因异物塞入等外伤因素引发单侧鼻出血。而成年人若有鼻部手术史等情况,局部组织修复过程中也可能出现鼻出血。
剧烈擤鼻、挖鼻等行为也会损伤鼻黏膜血管,造成单侧鼻出血。比如一些有挖鼻习惯的人,频繁刺激鼻黏膜,容易引发出血。
2.鼻腔炎症:
急性鼻炎、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等鼻腔炎症可导致鼻黏膜充血、干燥,血管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干燥性鼻炎在气候干燥地区较为常见,长期处于干燥环境中会使鼻黏膜水分丢失过多,变得干燥脆弱,容易出血。萎缩性鼻炎患者鼻黏膜萎缩变薄,血管易暴露破裂出血。
鼻窦炎也可能引起单侧鼻出血,炎症刺激导致鼻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进而引发出血。
3.鼻中隔病变:
鼻中隔偏曲处的黏膜较薄,且受到气流冲击较大,容易发生糜烂、出血。鼻中隔偏曲多是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外伤等原因引起,长期受偏曲部位影响的鼻黏膜容易出现血管破裂出血情况。
鼻中隔溃疡也可导致单侧鼻出血,溃疡处的黏膜组织受损,血管容易破裂出血。
4.鼻腔、鼻窦及鼻咽部肿瘤:
鼻腔血管瘤是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瘤体血管丰富,容易破裂出血。而鼻腔、鼻窦的恶性肿瘤,如鼻咽癌等,随着肿瘤的生长,会破坏局部组织和血管,引起单侧鼻出血,且往往是反复少量出血,逐渐加重。鼻咽癌在我国南方地区相对高发,有家族史或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等因素的人群需特别警惕。
二、全身原因
1.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是引起鼻出血的常见全身原因之一。血压升高时,鼻腔黏膜血管压力增大,容易破裂出血。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控制不稳定,尤其在血压突然升高时,更易出现鼻出血。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高血压引起鼻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
动脉硬化也会使血管壁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容易发生破裂出血。动脉硬化与年龄增长、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因素相关,这些因素也会影响鼻出血的发生和治疗。
2.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鼻出血。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会影响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凝血因子等生成减少,从而引起鼻出血,这种鼻出血往往出血量较大且不易止住。
血友病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发生鼻出血等出血症状。
3.肝肾功能异常:
严重肝病可导致肝功能受损,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引起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出现鼻出血。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由于体内毒素蓄积等原因,会影响凝血机制,也容易发生鼻出血。
4.内分泌失调:
青春期少年可能出现内分泌失调,导致鼻黏膜血管扩张,容易发生鼻出血。女性在经期或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引起鼻黏膜充血、肿胀,也可能出现鼻出血,一般在经期或妊娠期结束后可缓解。
5.其他:
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猩红热等,发热时鼻黏膜充血、干燥,血管破裂易引起鼻出血。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的人群,如服用阿司匹林等,会影响凝血功能,增加鼻出血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