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先天性脑瘫
先天性脑瘫是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脑发育早期因多种原因致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伴多种伴随症状,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及脑电图检查诊断,康复治疗与干预包括康复训练、辅助器具应用和家庭干预。
病因方面
胎儿期因素:胎儿在子宫内时,若存在染色体异常,如21-三体综合征等染色体疾病,会增加患先天性脑瘫的风险;母亲孕期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病原体,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脑发育;孕妇孕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等,也可能干扰胎儿脑的正常发育。
分娩期因素:早产是重要诱因之一,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尤其是脑部,容易发生脑损伤;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出现窒息,会导致脑部缺氧缺血,影响脑的正常功能;新生儿颅内出血,如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等,会直接损伤脑组织,进而引发先天性脑瘫。
出生后因素:新生儿期严重的黄疸(高胆红素血症),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损伤脑神经细胞,尤其是基底核等部位,增加患先天性脑瘫的可能性;新生儿期发生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化脓性脑膜炎等,炎症可侵袭脑组织,影响脑的正常发育。
临床表现
运动障碍:患儿运动发育落后,比如正常婴儿3个月时能抬头,而先天性脑瘫患儿可能3个月时不能抬头或抬头不稳;运动姿势异常,常见的有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出现肢体僵硬,如角弓反张姿势,或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肢体松软无力;还可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如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会出现不自主的、无目的的手足扭动。
姿势异常:常见的姿势异常有头后仰、下肢交叉呈剪刀步态、脊柱侧凸等。例如,痉挛型脑瘫患儿常呈现出双上肢屈曲内收,腕、手指屈曲,双下肢伸直,足尖着地,行走时呈剪刀步态。
伴随症状:智力低下较为常见,约有2/3的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约30%的患儿合并癫痫发作,发作形式多样;部分患儿存在感知觉障碍,如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等;语言障碍也较为普遍,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发音不清或失语等;还可能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如易激惹、孤僻、情绪不稳定等。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母亲孕期情况,包括是否有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了解分娩过程是否顺利,有无早产、窒息等情况;关注新生儿期是否有黄疸、感染等病史。
体格检查:检查患儿的肌张力、肌力、腱反射等情况,观察运动姿势是否异常。例如,检查肌张力时,可通过被动活动患儿肢体感受阻力大小来判断肌张力是增高还是减低。
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脑部结构,发现脑部发育异常、出血、梗死等病变;头颅超声检查对早产儿颅内出血等情况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脑电图检查:有助于发现是否合并癫痫,若存在癫痫发作,脑电图可出现相应的癫痫波型。
康复治疗与干预
康复训练:包括运动功能训练,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改善患儿的运动姿势和运动能力,如进行抬头、翻身、坐立、爬行、站立、行走等训练;作业疗法,训练患儿的精细运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进行抓握、捏取等动作训练;语言训练,针对语言障碍患儿进行发音、语言理解和表达等方面的训练。
辅助器具应用:根据患儿的情况配备合适的辅助器具,如矫形器可帮助矫正异常姿势,助行器可辅助患儿行走等。
家庭干预:家长在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需要学习康复训练的方法,并在家中对患儿进行持续的训练,同时要给予患儿心理上的支持和关爱,营造有利于患儿康复的家庭环境。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家长要特别注意护理,防止患儿发生意外伤害,如在患儿进行训练时要确保环境安全,避免碰撞等。对于存在智力障碍的患儿,家长要耐心引导,逐步提高患儿的认知和生活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