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和胆囊炎有什么症状表现
胆结石包括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等,胆囊结石常见腹痛(多在右上腹或上腹部,进食油腻诱发,可放射,约70%-80%有胆绞痛)、消化不良(类似胃炎症状);胆囊炎分急性和慢性,急性胆囊炎有右上腹持续可阵发性加剧腹痛、部分发热、少数黄疸,慢性胆囊炎有右上腹隐痛或胀痛、消化不良,进食油腻加重;不同人群有不同症状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女性发病率略高,特殊时期易发病,老年症状不典型易延误,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风险高,有既往病史人群风险增加需定期体检
腹痛:多发生于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也可呈绞痛,疼痛常因进食油腻食物而诱发,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部分患者疼痛可在夜间发作。这是因为结石刺激胆囊壁,引起胆囊收缩或阻塞胆囊管,导致胆囊内压力升高,从而引发疼痛。例如,有研究表明约70%-80%的胆囊结石患者会出现胆绞痛。
消化不良:可表现为上腹部隐痛、饱胀不适、嗳气、恶心等类似胃炎的症状。这是由于胆囊结石影响了胆囊的正常收缩和胆汁的排泄,进而影响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尤其是对脂肪的消化。
胆囊炎的症状表现
胆囊炎可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症状有所不同:
急性胆囊炎
腹痛:起始于上腹部,逐渐发展为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可阵发性加剧,疼痛可放射至右肩或背部,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炎症刺激胆囊周围组织,引起胆囊的炎症性收缩和周围组织的反应。据统计,急性胆囊炎患者中约90%以上有右上腹疼痛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如炎症较重,体温可更高,可达39℃-40℃,这是身体对炎症的一种应激反应,白细胞等免疫细胞被激活参与炎症的清除。
黄疸:少数患者可出现轻度黄疸,这是由于炎症波及胆管,导致胆管梗阻,胆红素排泄受阻,逆流入血引起。
慢性胆囊炎
腹痛:右上腹隐痛或胀痛,可反复发作,疼痛程度一般较急性胆囊炎轻,可伴有上腹部饱胀不适、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常加重。这是因为胆囊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胆囊的浓缩和排泄胆汁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消化功能。
不同人群的症状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胆结石和胆囊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病,症状可能不典型。儿童可能表现为腹痛、呕吐、发热等,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容易被误诊。例如,儿童胆囊炎可能腹痛不典型,仅表现为哭闹、拒食等,家长需密切关注,及时就医。
女性:女性胆结石的发病率相对略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激素等因素有关。在妊娠、绝经等特殊时期,女性体内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胆汁的成分和胆囊的收缩功能,从而增加胆结石和胆囊炎的发病风险或使症状加重。例如,妊娠期间胆囊排空延迟,胆汁淤积,易诱发胆囊炎。
老年人群:老年胆结石和胆囊炎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腹痛可能较轻,发热等全身症状也可能不明显,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这是因为老年人机体反应性较低,对疼痛等刺激的敏感性下降。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患胆结石和胆囊炎的风险较高。高脂饮食会使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加,容易形成结石;肥胖者胆汁中胆固醇、胆红素等成分比例异常,也易诱发结石;缺乏运动则会影响胆囊的收缩功能,导致胆汁排泄不畅。因此,这类人群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
有既往病史人群:有胆道蛔虫病史、胆管疾病史等人群,患胆结石和胆囊炎的风险增加。胆道蛔虫可带入细菌等物质,引起胆道炎症,进而诱发结石形成;既往胆管疾病可能导致胆管结构和功能异常,影响胆汁的正常代谢和排泄。这类人群需定期体检,监测胆道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