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婴儿表现有哪些
脑瘫婴儿存在多方面异常表现,包括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增高或降低)、姿势异常、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或异常反射出现)、语言发育迟缓、智力发育问题、癫痫发作、感知觉障碍、生长发育落后及喂养困难等,这些异常是由脑部病变影响相关神经功能所致,进而影响婴儿整体生长发育、适应社会及健康状况等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比如家长给脑瘫婴儿活动肢体时,感觉比正常婴儿的肢体更僵硬,像牵拉婴儿的上肢时,遇到的阻力明显大于正常情况。这是由于大脑病变导致对肌肉的调节异常,使得肌肉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
肌张力降低:肌肉松软,活动时肢体活动范围增大,缺乏正常的张力。例如婴儿的四肢像棉花一样松软,活动起来很容易,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对肌肉张力的调控,使得肌肉不能维持正常的紧张度。
姿势异常
脑瘫婴儿的姿势往往与正常婴儿不同。常见的有异常的仰卧位姿势,正常婴儿仰卧时四肢自然伸展,而脑瘫婴儿可能呈现角弓反张姿势(头后仰,背肌紧张,身体成弓形);俯卧位时,正常婴儿能抬头、四肢支撑,脑瘫婴儿可能不能抬头,头部耷拉着;坐位时,正常婴儿能稳定独坐,脑瘫婴儿可能不能保持坐位,容易前倾或后仰。这是因为肌肉的异常张力和运动功能的障碍导致身体无法维持正常的姿势形态。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婴儿出生后具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这些反射会在出生后一定时期内逐渐消失。但脑瘫婴儿的这些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例如拥抱反射通常在出生后3-6个月消失,而脑瘫婴儿可能6个月后仍存在。
异常反射出现: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反射,比如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正常婴儿在4-6个月后该反射应消失,若脑瘫婴儿在6个月后仍存在这种反射,表现为头转向一侧时,该侧上肢伸直,对侧上肢屈曲,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干扰了正常的神经反射通路。
语言发育迟缓
部分脑瘫婴儿会出现语言发育迟缓的情况。正常婴儿1岁左右能说出简单的词语,而脑瘫婴儿可能到2-3岁甚至更晚才开始说话,或者说话不清楚、词汇量少等。这是因为语言中枢与运动中枢等相关神经结构受到影响,导致语言的发育受到阻碍。
智力发育问题
约有2/3的脑瘫婴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1/4的患儿为重度智力低下。智力发育情况可以通过一些智力测试量表来评估,如丹佛发育筛查量表等。如果脑瘫婴儿同时存在智力问题,会进一步影响其整体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为智力的异常会波及到认知、学习等多方面的功能。
癫痫发作
部分脑瘫婴儿可能合并癫痫发作,尤其是在病情较为严重的情况下。癫痫发作的形式多样,如全身性大发作、部分性发作等。癫痫的发生与脑部的异常放电有关,脑瘫患儿的脑部病变可能导致神经元的异常同步放电,从而引发癫痫发作。
感知觉障碍
脑瘫婴儿可能存在感知觉障碍,如视觉、听觉等方面的问题。在视觉上,可能对光线、物体的感知不如正常婴儿敏锐;在听觉上,可能对声音的反应不及时或不准确。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感觉传导通路和相关的感知觉中枢,使得婴儿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出现异常,进而影响其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学习。
生长发育落后
脑瘫婴儿往往在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上落后于同龄正常婴儿。这是由于运动功能障碍导致活动量减少,影响了营养的消耗和吸收,同时脑部病变也可能影响了生长激素等相关激素的分泌和调节,从而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喂养困难
很多脑瘫婴儿存在喂养困难的情况,表现为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等。这是因为口腔、咽喉部的肌肉运动功能受到影响,导致婴儿在吃奶时不能顺利地吸吮和吞咽乳汁,可能出现呛奶、拒奶等现象,长期的喂养困难会影响婴儿的营养摄入,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