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炎和鼻咽癌的区别
鼻咽炎分为急性和慢性,发病部位在鼻咽部,急性多由病毒感染等引起,有相应症状及检查、治疗方法;鼻咽癌是鼻咽部恶性肿瘤,与多种因素有关,有特定症状、检查及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二者在定义、症状、检查、治疗原则等方面存在不同。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1.鼻咽炎:是鼻咽部黏膜、黏膜下和淋巴组织的炎症,可分为急性鼻咽炎和慢性鼻咽炎。急性鼻咽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也可继发细菌感染;慢性鼻咽炎常因急性鼻咽炎反复发作、鼻腔鼻窦病变等原因所致,发病部位主要局限在鼻咽部黏膜等区域。
2.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其发病与EB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发病部位在鼻咽部的特定区域,如鼻咽顶壁、侧壁等。
二、症状表现
1.鼻咽炎
急性鼻咽炎:初期有鼻咽部干燥、灼热感,继而出现鼻塞、流涕,可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小儿患者可能症状较重,可出现高热、惊厥等表现,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更多表现为哭闹、拒食等情况,病程一般1-2周。
慢性鼻咽炎:主要表现为鼻咽部不适感,如异物感、灼热感、干燥感等,常有黏稠分泌物附着于鼻咽部,可引起刺激性咳嗽,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但在免疫力低下时可能会有轻度的全身不适,不同年龄人群症状表现相似,但小儿可能因不适而出现频繁清嗓等行为。
2.鼻咽癌
早期可能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鼻塞,多为单侧鼻塞,且进行性加重;鼻出血,多为回吸性血涕,即清晨起床后从口咽部回吸出带血的鼻涕;耳鸣、听力下降,肿瘤累及咽鼓管时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多为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颈部肿块,以颈深上群淋巴结最为常见;头痛,可为单侧持续性头痛;晚期可出现颅神经损害症状,如面部麻木、复视、视力下降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症状表现类似,但儿童鼻咽癌相对少见,症状可能更易被忽视。
三、检查方法
1.鼻咽炎
前鼻镜检查:急性鼻咽炎时可见鼻咽部黏膜充血、肿胀,有分泌物;慢性鼻咽炎可见鼻咽部黏膜慢性充血、增厚,有黏稠分泌物附着。
鼻咽部内镜检查:能更清晰地观察鼻咽部情况,急性鼻咽炎可见黏膜充血、水肿,有炎性渗出;慢性鼻咽炎可见黏膜慢性炎症表现。对于小儿患者,进行鼻咽部内镜检查时需注意轻柔操作,避免引起患儿不适和损伤。
2.鼻咽癌
鼻咽部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鼻咽部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可见鼻咽部新生物,表面多不光滑,易出血。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能显示鼻咽部的解剖结构,有助于判断肿瘤的大小、范围及有无颅底骨质破坏等情况。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是对颅底、海绵窦等部位的侵犯情况。
病理活检:是确诊鼻咽癌的金标准,通过鼻咽部活检可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等,对于疑似鼻咽癌的患者,需进行该项检查以明确诊断。
四、治疗原则
1.鼻咽炎
急性鼻咽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进行对症治疗,如多饮水、注意休息等,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以缓解鼻塞等症状;继发细菌感染时可适当使用抗生素治疗。小儿患者使用药物需谨慎,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且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慢性鼻咽炎: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治疗鼻腔鼻窦病变等,局部可使用含漱液、含片等缓解症状,同时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如避免吸烟、饮酒,避免长期处于粉尘、刺激性气体环境中。
2.鼻咽癌
以放射治疗为主,可辅以化学治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方法,能有效地控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对于儿童鼻咽癌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尽量减少治疗相关的远期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