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肌麻痹是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肌本身病变致眼肌运动障碍的疾病。病因有神经源性(颅内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和肌源性(重症肌无力、眼肌型肌营养不良症);临床表现有眼球运动障碍、复视、斜视;诊断靠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等);治疗包括针对病因(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重症肌无力等)和对症支持(佩戴三棱镜、康复训练)。
一、病因
1.神经源性因素
颅内病变:如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等),病变累及支配眼肌的神经核或神经纤维,可引起眼肌麻痹。例如,脑梗死若发生在中脑部位,影响动眼神经核团或神经纤维时,可能导致动眼神经麻痹。不同年龄人群中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因素有所差异,中青年可能与血管炎、先天性血管畸形等有关,老年人则多与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关。
周围神经病变:如糖尿病性神经病变,长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易出现神经病变,可累及支配眼肌的动眼、滑车或展神经,导致眼肌麻痹。这种情况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与高血糖引起的神经纤维代谢紊乱、微血管病变等有关。
2.肌源性因素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眼外肌是常受累部位,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等,具有晨轻暮重的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可能相对较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劳累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眼肌型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遗传性肌肉疾病,主要影响眼外肌,导致眼球运动受限等。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二、临床表现
1.眼球运动障碍:根据受累眼肌不同,出现相应的眼球运动异常。例如动眼神经麻痹时,可出现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滑车神经麻痹时,眼球向下及向外运动减弱;展神经麻痹时,眼球不能向外转动,出现内斜视。
2.复视:患者看东西时出现重影,是由于眼球运动不协调,两眼视网膜成像不能融合所致。
3.斜视:因眼肌麻痹导致眼球位置偏斜,出现斜视表现。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详细检查眼外肌运动情况,观察眼球各方向运动是否受限,有无上睑下垂等表现。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有助于发现颅内病变,如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导致的眼肌麻痹。对于怀疑颅内病变的患者,头颅MRI在发现早期病变、显示软组织病变等方面较CT更具优势,尤其对后颅窝病变的诊断价值更高。不同年龄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的频率和具体选择需根据病情由医生判断,例如儿童患者若怀疑颅内病变,需权衡辐射剂量等因素谨慎选择检查方法。
3.电生理检查
肌电图:可用于评估眼外肌的电活动情况,帮助判断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眼肌麻痹。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重复神经电刺激检查可出现特征性改变,如低频刺激时波幅递减等。
四、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脑血管疾病:脑梗死患者根据病情可采取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治疗;脑出血患者根据出血量等采取降颅压、止血等相应治疗。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主要是严格控制血糖,可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使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延缓神经病变进展。
重症肌无力:可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改善症状,如溴吡斯的明等;对于病情较重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2.对症支持治疗
佩戴三棱镜:对于复视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佩戴三棱镜,使两眼成像趋于一致,减轻复视症状。
康复训练:在病情允许情况下,进行眼肌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眼球运动功能,但训练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合适的训练方案,包括眼球运动的各个方向的缓慢运动训练等,不同年龄患者的康复训练强度和方式需有所调整,例如儿童患者康复训练需更注重趣味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