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视网膜脱落
视网膜脱落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的眼病,分为原发性(多在高度近视、老人等人群,因眼轴变长、玻璃体变化等)和继发性(由眼部其他疾病引发),有闪光感、视野缺损、视力下降等症状,可通过眼底检查、眼部B超诊断,主要靠手术治疗,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如高度近视者定期检眼、避剧烈运动等,老年人控基础病、缓行动,儿童患者家长密切关注异常并遵医嘱护理。
一、视网膜脱落的定义
视网膜脱落是指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发生分离的一种眼病。正常情况下,视网膜的这两层紧密贴合,共同发挥感光等重要功能,当发生分离后,就会影响视觉功能。
二、视网膜脱落的分类及相关情况
(一)原发性视网膜脱落
多发生在高度近视患者、老年人以及有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玻璃体液化等情况的人群中。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变长,视网膜被牵拉等因素容易出现变性,进而引发视网膜脱落;老年人则可能因玻璃体逐渐液化、萎缩,对视网膜的支撑作用减弱而导致视网膜脱落。
(二)继发性视网膜脱落
常由眼部其他疾病引起,比如眼部外伤导致视网膜受到损伤而脱落;葡萄膜炎等炎症性疾病累及视网膜,也可能引发视网膜脱落;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展到一定阶段,视网膜缺血、新生血管形成等也会导致视网膜脱落。
三、视网膜脱落的症状表现
(一)闪光感
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频繁的闪光感,这是因为视网膜受到牵拉,刺激了视网膜的神经感受器所致。在高度近视人群中,当出现闪光感时,往往需要警惕视网膜脱落的可能。
(二)视野缺损
随着视网膜脱落范围的扩大,患者会出现相应区域的视野缺损。例如,视网膜某一局部发生脱落,就会导致该区域对应的视野范围出现缺失,而且这种视野缺损会逐渐加重。
(三)视力下降
视网膜是感受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的重要结构,当视网膜脱落时,感光功能受到影响,患者会出现视力下降的情况,而且视力下降的程度与视网膜脱落的范围和程度相关,范围越大、程度越重,视力下降越明显。
四、视网膜脱落的诊断方法
(一)眼底检查
通过眼底镜等设备详细检查视网膜的情况,能够直接观察到视网膜是否有脱离的部位、范围等。医生可以看到脱离的视网膜呈现出灰白色隆起的状态等典型表现。
(二)眼部B超检查
对于一些不适合进行眼底镜详细检查的患者,眼部B超可以辅助诊断视网膜脱落。它能够清晰地显示视网膜的形态,判断是否存在视网膜脱离以及脱离的具体情况。
五、视网膜脱落的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手术治疗
是治疗视网膜脱落的主要方法,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割术等。手术的目的是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恢复其正常的功能。对于不同类型和病情的视网膜脱落,会选择相应合适的手术方式。例如,对于一些范围较小的原发性视网膜脱落,可能会首先考虑巩膜扣带术;而对于病情较为复杂,如伴有严重玻璃体混浊等情况的视网膜脱落,则可能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术。
(二)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高度近视人群: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尤其是散瞳眼底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视网膜的病变情况,如格子样变性等,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降低视网膜脱落的风险。同时,要避免剧烈运动和眼部受到外伤,因为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比较脆弱,剧烈运动或外伤容易导致视网膜脱落。
2.老年人:平时要注意控制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如果控制不佳可能会增加视网膜脱落的风险。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要尽量缓慢,避免突然的头部运动等,防止因玻璃体的变化等因素引发视网膜脱落。
3.儿童患者: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要求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眼部异常表现,如儿童出现视力下降、异常闪光感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嘱咐,配合治疗,并且要注意儿童眼部的护理,避免儿童用手揉眼等不良行为加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