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感染性疾病,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女性。病因包括病原体感染及高危因素,症状有腹痛、发热等,诊断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治疗分抗生素和手术,预防需注意性生活等卫生、积极治下生殖道感染等。
一、定义
急性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等。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女性,初潮前、无性生活和绝经后女性很少发生。
二、病因
1.病原体感染
主要病原体有外源性病原体及内源性病原体,外源性病原体如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内源性病原体来自阴道内的菌群,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可沿黏膜上行蔓延,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可从宫颈管经子宫内膜蔓延至输卵管及盆腔;也可经淋巴系统蔓延,如产褥感染、流产后感染及放置宫内节育器后感染,病原体经淋巴管侵入盆腔结缔组织及内生殖器其他部分;还可经血循环传播,如结核菌感染。
2.高危因素
性生活活跃:尤其是初次性交年龄小、有多个性伴侣、性交过频以及性伴侣有性传播疾病者,女性感染风险增加。因为性活跃期女性的宫颈柱状上皮异位,黏膜抗感染能力较差,容易发生感染。
下生殖道感染:如淋病奈瑟菌性宫颈炎、衣原体性宫颈炎以及细菌性阴道病等可上行感染引起盆腔炎。
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等,由于手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前适应证选择不当,导致下生殖道内源性菌群的病原体上行感染。
经期卫生不良:使用不洁的卫生巾和护垫、经期性交等,均可使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炎症。
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如阑尾炎、腹膜炎等蔓延至盆腔,引起盆腔炎,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下腹部疼痛是主要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剧烈腹痛,活动或性交后加重。若伴有腹膜炎,可出现持续性剧烈腹痛。
发热:病情严重时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8-40℃以上,可伴有寒战。
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呈脓性,有臭味。
其他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若有脓肿形成,可有下腹部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如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直肠刺激症状(里急后重、排便困难)等。
2.体征
妇科检查:阴道可见脓性臭味分泌物;宫颈充血、水肿,有举痛;宫体稍大,有压痛,活动受限;附件区增厚、压痛,可触及包块且边界不清、有波动感等。
四、诊断
1.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的性生活史、月经史、宫腔操作史等。
2.症状与体征:根据上述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3.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标志物升高;阴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病原体。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发现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卵巢包块、盆腔积液等;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脓肿的诊断价值较高。
五、治疗
1.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原则是经验性、广谱、及时及个体化。常用抗生素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需联合用药,如头孢曲松钠联合多西环素加甲硝唑等。
2.手术治疗:适用于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盆腔脓肿、输卵管卵巢脓肿等,手术方式有剖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等。
六、预防
1.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减少性传播疾病的发生。
2.积极治疗下生殖道感染:一旦发现淋病奈瑟菌性宫颈炎、衣原体性宫颈炎以及细菌性阴道病等,应及时规范治疗。
3.正确处理宫腔内手术:严格掌握宫腔内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操作要严格无菌,术后注意预防感染。
4.注意经期卫生:选用合格的卫生巾和护垫,经期避免性交。
5.增强体质:适当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