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黏膜下子宫肌瘤
黏膜下子宫肌瘤是肌壁间肌瘤向宫腔内生长的特殊类型子宫肌瘤,多见于30-50岁育龄女性,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有月经改变、白带增多、压迫症状等临床表现,可通过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宫腔镜检查诊断,无症状或症状轻、肌瘤小者定期随访,有症状且肌瘤大者可手术治疗,育龄期女性患此瘤影响妊娠,绝经后女性需警惕恶变仍要定期随访
一、定义
黏膜下子宫肌瘤是子宫肌瘤的一种特殊类型,是肌壁间肌瘤向宫腔内生长,突出于子宫腔内,与黏膜层直接接触的子宫肌瘤。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多见于30-50岁的育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增加黏膜下子宫肌瘤的发病风险。青春期前较少发病,而绝经后肌瘤有萎缩趋势。
性别方面:仅女性会患黏膜下子宫肌瘤,因为其发病与女性生殖系统的激素环境密切相关,男性不存在女性生殖系统相关的激素及解剖结构基础来引发该疾病。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可能有一定影响,例如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能影响内分泌功能,进而影响激素平衡,增加黏膜下子宫肌瘤的发病几率;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如长期高雌激素饮食(某些富含雌激素的保健品、食物等)也可能对子宫肌层产生影响,增加患病风险。
病史方面: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女性,其患黏膜下子宫肌瘤的风险可能高于无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既往有其他妇科疾病史,如长期的子宫内膜炎症等,可能导致子宫肌层组织发生变化,为黏膜下子宫肌瘤的发生创造条件。
三、临床表现相关情况
月经改变:常见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这是因为黏膜下子宫肌瘤占据宫腔空间,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子宫内膜面积相对增大,从而引起月经血量增多。例如,研究发现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的月经量较正常女性可增加数倍,长期月经量过多可能导致贫血等并发症。
白带增多:肌瘤向宫腔内生长,使子宫内膜腺体分泌增加,同时伴有盆腔充血,导致白带增多。如果黏膜下子宫肌瘤伴有感染,白带可呈脓性且有异味。
压迫症状:当肌瘤较大时,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如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导致便秘等症状,但相对肌壁间肌瘤和浆膜下子宫肌瘤,黏膜下子宫肌瘤引起明显压迫症状的情况相对较少,因为其主要向宫腔内生长。
四、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医生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可触及子宫增大、形状不规则,有时能触及突出于宫颈口的黏膜下肌瘤。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法,能清晰显示子宫大小、肌瘤位置、大小及数目等。经阴道超声检查对黏膜下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较高,可准确观察肌瘤与子宫内膜的关系。
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明确黏膜下子宫肌瘤的大小、位置、数目等,还能同时进行活检,明确肌瘤性质,是诊断黏膜下子宫肌瘤的金标准之一。
五、治疗相关要点
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肌瘤较小的患者:可定期随访观察,一般每3-6个月进行一次超声等检查,监测肌瘤的大小、生长速度以及患者的症状变化情况。在随访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月经情况、有无贫血等并发症出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随访间隔和后续处理方案。
对于有症状且肌瘤较大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等方式。手术方式包括宫腔镜下黏膜下肌瘤切除术等,通过宫腔镜将肌瘤切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掌握。
六、特殊人群提示
育龄期女性:如果计划妊娠,患有黏膜下子宫肌瘤可能会影响受孕,即使受孕也可能增加流产、早产等风险。因此,育龄期女性若发现黏膜下子宫肌瘤,应在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需要先进行治疗再妊娠。在妊娠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肌瘤情况以及自身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黏膜下子宫肌瘤有萎缩的可能,但仍需定期随访。如果绝经后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等情况,要警惕黏膜下子宫肌瘤恶变等情况的发生,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