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宝肺炎怎么治疗
肺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调整环境、休息体位)、氧疗(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抗感染治疗(细菌或病毒感染分别处理)、对症治疗(祛痰、平喘、退热)、并发症治疗(脓胸等穿刺引流或手术)以及特殊人群(早产儿、有基础病宝宝)注意事项,需综合各方面精准治疗以改善预后。
一、一般治疗
1.环境调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温维持在20℃左右,湿度以60%为宜。这是因为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有助于宝宝呼吸顺畅,减少呼吸道刺激。对于小月龄宝宝,要注意避免直接吹风,但需保证空气的有效流通。
2.休息与体位:让宝宝多休息,休息时可将上半身抬高30°-45°,这样有利于呼吸通畅,减少肺部淤血和缓解呼吸困难。对于能翻身的宝宝,可适当变换体位,促进痰液排出。
二、氧疗
1.鼻导管吸氧:当宝宝有低氧血症时,可采用鼻导管给氧,氧流量为0.5-1L/min,氧浓度不超过40%。这能改善宝宝的缺氧状况,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需要注意根据宝宝的血氧情况调整氧流量和浓度,密切观察宝宝吸氧后的反应。
2.面罩吸氧:若宝宝缺氧明显,可使用面罩吸氧,氧流量为2-4L/min,氧浓度为50%-60%。面罩吸氧能提供相对稳定且较高浓度的氧气,适用于缺氧较严重的宝宝,但要注意调整面罩与宝宝面部的贴合度,避免漏气。
三、抗感染治疗
1.细菌性肺炎: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或阿莫西林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苯唑西林钠等。不同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需要依据病原学检查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于小月龄宝宝,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需兼顾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使用可能对宝宝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
2.病毒性肺炎: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可试用利巴韦林等,但需谨慎使用。对于病毒性肺炎,主要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因为多数病毒性肺炎具有自限性。要密切观察病毒性肺炎宝宝的病情变化,如呼吸、体温等,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四、对症治疗
1.祛痰:可使用氨溴索等药物促进痰液排出。痰液排出有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肺部感染的进一步加重。对于不会咳痰的宝宝,可通过拍背等方式辅助痰液排出,拍背时要注意力度和部位,从宝宝背部下方开始向上轻轻拍打。
2.平喘:若宝宝出现喘息症状,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但要注意小婴儿使用平喘药物需谨慎,严格遵循用药原则。观察宝宝使用平喘药物后的喘息缓解情况,如喘息是否减轻、呼吸频率是否恢复正常等。
3.退热:体温超过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使用退热贴等,一般不急于使用退热药物。因为低龄儿童使用退热药物可能存在一定风险,优先采用非药物退热方式。密切监测宝宝体温变化,若体温持续升高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评估。
五、并发症的治疗
1.脓胸、脓气胸:应及时进行胸腔穿刺引流,若病情严重可能需要胸腔闭式引流。脓胸、脓气胸会严重影响宝宝的呼吸功能,需要及时处理以改善预后。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等变化,做好护理工作,防止感染扩散。
2.肺大疱:较小的肺大疱可随炎症控制而消失,较大的肺大疱若影响呼吸功能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存在肺大疱的宝宝,要密切关注其呼吸状况,根据肺大疱的大小和对呼吸功能的影响程度来决定治疗方案。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早产儿患肺炎时病情往往更重,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氧等。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与足月儿不同,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需格外精准。
2.有基础疾病的宝宝: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宝宝,肺炎时病情可能更复杂,治疗过程中要同时兼顾基础疾病的情况。需要多学科协作,综合评估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密切观察基础疾病与肺炎之间的相互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