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及监测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药物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中医中药治疗(辨证论治、中药调理)和定期监测(胃镜检查、血清学检查),以改善病情、延缓进展、降低癌变风险及监测病情变化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对于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应注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长期熬夜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节律,加重胃部不适。同时,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中,因为精神因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功能,导致胃酸分泌失调等情况,进而加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情。在饮食方面,要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饥过饱。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鱼肉、蔬菜等,减少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过冷、过热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加重胃黏膜的损伤。例如,辛辣食物会促使胃黏膜充血,加重炎症反应;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会增加胃的负担。
2.戒烟限酒
吸烟会使胃酸分泌增加,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加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情,所以患者应严格戒烟。过量饮酒同样会损伤胃黏膜,刺激胃酸分泌,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等,因此要限制饮酒量,最好做到戒酒。
二、药物治疗
1.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需要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目前常用的是含有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及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例如,质子泵抑制剂可选择奥美拉唑等,铋剂可选用枸橼酸铋钾等,抗生素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改善胃黏膜炎症,延缓萎缩、肠化生的进展,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但在治疗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情况,因为不同患者的身体状况不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个体化。
2.保护胃黏膜药物
常用的胃黏膜保护剂有铝碳酸镁等。铝碳酸镁可以中和胃酸,吸附胆汁酸等,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胃酸、胆汁等对胃黏膜的刺激和损伤,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对于一些胃黏膜有损伤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使用这类药物可以缓解胃部不适症状,促进胃黏膜的恢复。
三、中医中药治疗
1.辨证论治
根据中医理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分为不同的证型进行辨证论治。例如,脾胃虚弱型可采用健脾益气的治法,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加减;肝胃不和型可采用疏肝和胃的治法,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加减等。中医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来改善胃部的功能。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一些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改善、胃黏膜修复等有一定的作用,但具体的用药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处方,不同患者的体质、病情阶段等不同,用药也会有所差异。
2.中药调理
除了方剂治疗外,一些中成药也可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如胃复春片等。胃复春片具有健脾益气、活血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癌前病变等。但使用中药治疗时,同样需要注意个体差异,并且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不当导致不良后果。
四、定期监测
1.胃镜检查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一般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胃镜复查,同时还可以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监测病情的变化,如观察萎缩、肠化生的程度是否有进展,是否出现不典型增生等情况。因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一定的癌变风险,通过定期胃镜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病变,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年龄较大、有长期病史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的监测。
2.血清学检查
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也是必要的,例如检测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等指标。胃蛋白酶原Ⅰ、Ⅱ及胃泌素17水平的变化与胃黏膜的萎缩程度、部位等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血清学检查可以辅助评估胃黏膜的状态,为病情的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