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代谢性白内障
代谢性白内障是体内代谢障碍致晶状体混浊,发病机制与血糖、钙代谢及其他代谢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视力改变和晶状体混浊特征,诊断靠病史采集和眼部检查,治疗需积极治原发病及病情严重时手术。
一、发病机制
1.血糖异常相关
当血糖升高时,葡萄糖进入晶状体,醛糖还原酶被激活,将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山梨醇在晶状体内蓄积,导致晶状体渗透压升高,吸收水分,纤维肿胀变性,进而混浊。例如,在糖尿病患者中,长期高血糖状态若控制不佳,就容易引发代谢性白内障。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病程等因素会影响发病风险,一般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代谢性白内障的概率相对较高。
而当血糖过低时,晶状体也可能因代谢紊乱出现混浊情况。低血糖可能影响晶状体的能量代谢,导致晶状体蛋白结构和功能异常,引发混浊。
2.钙代谢异常相关
体内钙代谢失衡时,钙盐在晶状体内沉积,影响晶状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例如,在一些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患者中,由于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血钙降低,血磷升高,钙盐在晶状体内沉积,逐渐形成代谢性白内障。此类患者的年龄范围较广,从儿童到老年都可能发病,而原发病的病程长短等因素会影响晶状体混浊的进程。
3.其他代谢因素
如半乳糖血症患者,由于体内缺乏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使半乳糖不能正常代谢,转化为半乳糖醇在晶状体内蓄积,引起晶状体混浊。半乳糖血症多发生在婴儿期,由于婴儿出生后摄入含半乳糖的食物,如果未及时发现并限制半乳糖摄入,就容易逐渐发展为代谢性白内障。
二、临床表现
1.视力改变
患者会逐渐出现视力下降,初期可能表现为视物模糊,随着病情进展,视力下降会逐渐加重。不同病因引起的代谢性白内障,视力下降的速度有所不同。例如糖尿病性代谢性白内障,若血糖控制不稳定,视力下降可能相对较快;而一些慢性钙代谢异常引起的代谢性白内障,视力下降相对缓慢,但最终都会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如阅读、行走等活动都会受到阻碍。
2.晶状体混浊特征
晶状体混浊的部位和形态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以糖尿病性代谢性白内障为例,早期可能表现为晶状体前囊下出现点状或片状混浊,逐渐向晶状体核心发展;半乳糖血症引起的代谢性白内障,混浊多位于晶状体核心部,呈板层状混浊。
三、诊断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糖尿病、甲状旁腺疾病、半乳糖血症等相关疾病的病史,以及疾病的病程、治疗情况等。例如对于怀疑糖尿病性代谢性白内障的患者,要了解糖尿病的诊断时间、血糖控制情况等;对于怀疑半乳糖血症的患者,要询问婴儿喂养史等。
2.眼部检查
眼科常规检查,如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等。通过裂隙灯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晶状体混浊的情况,包括混浊的部位、范围、形态等。例如在裂隙灯下可以清晰看到糖尿病性代谢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前囊下的混浊表现,以及半乳糖血症患者晶状体核心部的板层状混浊等特征。
四、治疗原则
1.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于由糖尿病引起的代谢性白内障,首要的是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综合治疗措施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有助于延缓晶状体混浊的进展。对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引起的钙代谢异常相关的代谢性白内障,需要针对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进行治疗,调整血钙、血磷水平。对于半乳糖血症引起的代谢性白内障,关键是限制半乳糖的摄入,避免婴儿食用含半乳糖的食物,如母乳或牛乳中半乳糖含量较高,需要替换为不含半乳糖的特殊配方奶等。
2.手术治疗
当晶状体混浊严重影响视力,且患者全身情况允许时,可以考虑进行白内障手术。但在手术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如糖尿病患者要确保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以降低手术风险。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手术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所不同,对于儿童患者,要更加谨慎地评估手术对其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对于老年患者,要关注其是否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