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肺炎
小儿肺炎是儿科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由感染(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或非感染因素(吸入羊水等)引起,有呼吸系统和全身症状,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抗感染、对症治疗,可通过增强体质、避免感染、预防接种预防
一、定义
小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是指肺部发生的炎症,多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也可因吸入羊水、油类或过敏反应等非感染因素所致。
二、病因
感染因素:
病毒:常见的有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婴幼儿时期由于呼吸道局部免疫功能较差,易受病毒侵袭引发肺炎。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在2岁以下尤其是6个月以内婴儿中较易导致肺炎,该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在人群密集的儿童场所易造成流行。
细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肺炎链球菌是儿童肺炎的常见致病菌之一,可通过飞沫传播,当儿童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侵入肺部引发炎症。
支原体: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于学龄儿童及青少年,但近年来婴幼儿感染率也逐渐升高,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可引起间质性肺炎等。
非感染因素:吸入羊水、胎粪或刺激性气体等,如胎儿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吸入污染的羊水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还有一些儿童可能因对某些过敏原过敏,如花粉、尘螨等,引发过敏性肺炎。
三、临床表现
呼吸系统症状:
咳嗽:早期多为刺激性干咳,随后可出现有痰的咳嗽,新生儿、早产儿可能咳嗽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口吐白沫。
气促:多在发热、咳嗽之后出现,呼吸频率加快,小于2个月婴儿呼吸≥60次/分钟,2-12个月婴儿呼吸≥50次/分钟,1-5岁儿童呼吸≥40次/分钟,可伴有鼻翼扇动、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等。
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费力,口唇、甲床发绀等。
全身症状:
发热:体温可高可低,多为发热,也有部分患儿体温不升,尤其是新生儿和低体重儿。
精神萎靡:患儿可出现精神不振、烦躁不安或嗜睡等表现,小婴儿可能拒奶。
四、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听诊肺部,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这是小儿肺炎较典型的体征,但并不是所有肺炎患儿都能听到湿啰音,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是诊断小儿肺炎常用的检查方法,可看到肺部有片状阴影等肺炎的典型影像学表现,能帮助明确肺炎的部位、范围等。
胸部CT:对于一些重症肺炎或胸部X线不易诊断的情况,可进行胸部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情况。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鼻咽拭子、痰液等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如病毒抗原检测、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支原体抗体检测等,以明确病原体,指导治疗。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温维持在20℃左右,湿度60%左右。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保证营养摄入。经常变换体位,以减少肺部淤血,促进炎症吸收。
抗感染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选用敏感抗生素,病毒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等。
对症治疗:如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等)或药物降温(但需谨慎选择适合儿童的退热药物);咳嗽、咳痰时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气促、呼吸困难时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
六、预防措施
增强体质:让儿童加强体育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尤其是保证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入,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免疫力。
避免感染: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外出时可佩戴口罩。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勤洗手。家庭成员患有呼吸道感染时,应避免与儿童密切接触。
预防接种:按时进行预防接种,如肺炎链球菌疫苗等,可有效预防相关病原体引起的肺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