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是什么意思
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炎症性疾病,由感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化学物质刺激、食物过敏等引起,有消化道和全身症状,诊断通过病史、体格、实验室检查,治疗分一般和药物,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
一、病因方面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常见的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胃肠炎的常见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秋冬季节高发,可引起严重的腹泻、呕吐等症状。诺如病毒也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等传播,感染后发病急,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菌等。大肠杆菌可存在于被污染的食物中,食用后可引发肠道炎症;沙门氏菌感染多与食用受污染的肉类、蛋类等有关;志贺菌感染可导致细菌性痢疾,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寄生虫感染:例如贾第虫、阿米巴原虫等,可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进入人体,寄生在肠道内引起炎症反应。
非感染因素:
化学物质刺激:误食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质,或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些物质可直接损伤胃肠黏膜,导致胃肠炎发生。
食物过敏:某些人对特定食物过敏,如对牛奶中的蛋白质过敏,食用后可引起胃肠黏膜的免疫反应,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胃肠炎相关症状。
二、临床表现方面
症状表现:
消化道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喷射性呕吐;腹泻是常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等,严重者可出现脱水表现;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腹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绞痛等。
全身症状: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可因感染病原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由于呕吐、腹泻导致体液丢失,还可能出现乏力、口渴等脱水表现,严重脱水时可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情况。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有所差异,婴幼儿胃肠炎可能因腹泻、呕吐导致电解质紊乱,出现哭闹不安、前囟凹陷等表现;老年人胃肠炎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但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
三、诊断方面
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起病诱因、症状出现的时间、症状的具体表现等,如是否有不洁饮食史、近期是否接触过胃肠炎患者等。
体格检查:会进行腹部查体,了解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等情况,初步判断胃肠炎症的严重程度。
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可了解粪便中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有助于判断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胃肠炎,以及感染的大致类型。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通常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
病原体检测:如怀疑是病毒感染,可进行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怀疑细菌感染,可进行粪便细菌培养等,以明确具体的病原体,指导治疗。
四、治疗方面
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适当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
饮食调整:急性期应暂时禁食或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待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根据脱水的程度进行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口服补液盐,严重脱水时需通过静脉途径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选择相应药物,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炎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对于腹痛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解痉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需遵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五、预防方面
注意饮食卫生:
食物要新鲜,避免食用变质的食物,生熟食物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
饮用安全的水源,不喝生水,对于外出旅游等情况,尽量选择安全可靠的饮用水。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避免病从口入。
避免接触传染源:在胃肠炎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卫生条件差的场所,如出现胃肠炎患者,要注意做好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