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支气管哮喘如何用药
儿童哮喘的药物治疗分为缓解发作期症状的药物和控制发作的药物,缓解发作期症状的药物有短效β受体激动剂、短效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茶碱类药物;控制发作的药物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受体激动剂,急性发作时按病情严重程度选择药物,同时要观察病情变化、避免接触诱因,根据儿童年龄等个体差异合理选择药物和确定治疗方案。
一、缓解发作期症状的药物
(一)短效β受体激动剂
可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常用药物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等,通过刺激气道平滑肌细胞上的β受体,使平滑肌松弛,从而扩张支气管,缓解哮喘发作时的喘息、气促等症状,其作用迅速,一般数分钟内起效,但不建议长期单独使用,因为可能会产生耐药性等问题,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使用时需注意正确操作方法,确保药物能有效吸入。
(二)短效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
如异丙托溴铵气雾剂,通过阻断气道平滑肌上的M受体,抑制迷走神经兴奋引起的气道收缩,与β受体激动剂联合使用可增强支气管舒张作用,适用于年龄较大能够配合使用吸入装置的儿童,但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口干等不良反应,低龄儿童使用时需在成人监护下正确操作。
(三)茶碱类药物
如氨茶碱等,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还能兴奋呼吸中枢和心肌等,但由于其治疗窗较窄,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且副作用较多,如胃肠道反应、心律失常等,现在临床已较少单独用于哮喘发作期的常规治疗,除非在其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才会谨慎选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药浓度等指标,尤其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的儿童更要慎重。
二、控制发作的药物
(一)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是长期控制哮喘的首选药物,通过抑制气道炎症反应来控制哮喘症状,减少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常用药物有布地奈德气雾剂等。这类药物局部作用于气道,全身副作用相对较小,但需要长期规律使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口腔清洁,防止口腔念珠菌感染等,对于儿童要注意正确的吸入方法指导,确保药物能有效到达气道发挥作用,同时要定期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长期使用较高剂量时可能会对儿童生长有一定影响,但一般在推荐剂量下是相对安全可控的。
(二)白三烯调节剂
如孟鲁司特钠等,通过调节白三烯的生物活性来减轻气道炎症和痉挛,可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哮喘的预防和长期控制,尤其适用于阿司匹林诱发哮喘、运动性哮喘以及对糖皮质激素不耐受的儿童,其安全性相对较好,口服方便,但需要长期服用才能维持疗效,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儿童是否出现精神神经方面的不良反应,如睡眠障碍、烦躁等。
(三)长效β受体激动剂
如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等,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可增强控制哮喘的效果,延长支气管舒张作用时间,但不能单独用于哮喘的治疗,使用时同样要注意正确的吸入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心悸等,低龄儿童使用时需谨慎评估获益与风险。
三、急性发作时的药物选择原则
当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时,首先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药物,轻度发作可吸入短效β受体激动剂,如症状无缓解可加用短效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中度发作可能需要联合吸入短效β受体激动剂和短效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必要时可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重度或危重度发作则需立即就医,可能需要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沙丁胺醇等药物,并进行吸氧等支持治疗。同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包括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且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诱发因素,对于有明确过敏原的儿童,要尽量避免接触相应过敏原以减少哮喘发作的诱因。另外,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在药物选择和使用方法上会有不同的考虑,如婴儿可能更适合使用雾化吸入的方式给药,而年长儿可以使用气雾剂等,但都要遵循安全、有效的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的个体差异,包括年龄、体重、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来合理选择药物及确定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