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肠痉挛
小儿肠痉挛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功能性肠壁肌肉痉挛性疼痛综合征,多发生于婴幼儿。病因包括饮食、胃肠道发育不成熟、环境等因素;临床表现为突然阵发性脐周腹痛、婴儿剧烈哭闹等;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治疗与缓解措施有一般治疗(腹部保暖、安抚情绪、调整饮食)和非药物干预(按摩);预后良好,3-4岁后多停止发作;预防需注意饮食、腹部保暖、减少不良刺激。
一、定义
小儿肠痉挛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壁肌肉痉挛性疼痛的综合征,多发生于婴幼儿。
二、病因
1.饮食因素
婴儿可能因摄入过多产气食物,如豆类、薯类等,导致肠道内气体积聚,刺激肠壁引起痉挛。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食用某些易产气或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洋葱等,也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引发肠痉挛。
人工喂养时,配方奶调配不当,如奶液浓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引起婴儿肠道功能紊乱,诱发肠痉挛。
2.胃肠道发育不成熟
婴幼儿的胃肠道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肠道蠕动的调节能力较差。例如,肠道蠕动的节律性还未完全建立,容易出现肠道痉挛性收缩。随着年龄增长,胃肠道功能逐渐成熟,肠痉挛的发生频率会逐渐降低。
3.环境因素
寒冷刺激可导致小儿肠道平滑肌收缩,从而引发肠痉挛。比如在寒冷季节,小儿腹部保暖不当,就容易出现肠痉挛症状。
小儿情绪紧张、过度哭闹等也可能诱发肠痉挛。因为情绪变化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进而影响肠道的正常运动。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腹痛,疼痛部位以脐周为主。婴儿通常会出现剧烈哭闹,可伴有面部潮红、双下肢蜷曲等表现。疼痛发作时间每次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发作间歇期小儿一般情况良好。
部分小儿可能伴有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
2.体征
在发作时,腹部检查可发现腹壁紧张,但无固定压痛点,肠鸣音可正常或亢进。
四、诊断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儿的发病情况,包括腹痛发作的频率、时间、诱因等。例如,是否在进食后发作,是否有腹部受凉史等。
了解患儿的一般健康状况,既往有无类似发作史等。
2.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腹痛,如肠梗阻、肠套叠等。通过触诊腹部,判断有无腹肌紧张、压痛等异常情况。
3.辅助检查
一般不需要特殊的实验室检查,但有时可能会进行血常规检查,以排除感染等因素引起的腹痛。腹部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主要是为了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如肠套叠、肠系膜淋巴结炎等。
五、治疗与缓解措施
1.一般治疗
腹部保暖:对于因寒冷刺激引起的肠痉挛,可通过给小儿腹部热敷来缓解。使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水袋,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小儿皮肤,一般温度保持在40-50℃左右,每次热敷15-20分钟。
安抚情绪:对于因情绪因素引起的肠痉挛,家长可以通过轻柔的安抚方式,如抱哄、轻声安慰等,缓解小儿的紧张情绪,从而减轻肠痉挛症状。
调整饮食: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易产气及刺激性食物。人工喂养的婴儿,要正确调配配方奶,按照合适的比例进行冲调。
2.非药物干预
按摩:家长可以以患儿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按摩力度要适中,每次按摩10-15分钟左右,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缓解肠痉挛。
六、预后与预防
1.预后
小儿肠痉挛一般预后良好,随着年龄增长,多数小儿在3-4岁后肠痉挛发作会逐渐减少并停止。通过及时采取合适的缓解措施,多数患儿的症状可以迅速得到缓解。
2.预防
注意饮食:合理喂养,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都要遵循科学的喂养方法。母乳喂养的母亲要注意自身饮食的合理性,人工喂养要正确调配奶液。
注意腹部保暖:根据季节变化及时为小儿增减衣物,尤其是注意腹部的保暖,避免腹部受凉。
减少不良刺激:尽量为小儿创造一个舒适、稳定的生活环境,减少小儿情绪紧张、过度哭闹等情况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