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瘤的区别是什么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的良性肿瘤,与雌激素等相关,好发于30-50岁育龄女性,多数无症状,症状与肌瘤情况相关,超声下有特定表现,治疗有观察等待、药物、手术等;子宫腺肌瘤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的病变,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症状主要是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进行性加重痛经,超声及MRI表现与肌瘤不同,治疗有药物、手术等,手术需考虑患者具体情况。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多呈球形,可单发或多发。其发病可能与雌激素、孕激素相关,好发于30-50岁育龄女性,与长期高雌激素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
子宫腺肌瘤: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的病变,属于子宫腺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病灶呈局限性生长,形成结节或团块,类似肌壁间肌瘤,但无假包膜存在。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与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造成子宫肌层损伤,使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侵入肌层有关。
二、临床表现差异
症状表现
子宫肌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这是由于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此外还可出现下腹包块、白带增多等,黏膜下肌瘤还可能伴有阴道不规则流血或感染。不同年龄女性因激素水平不同,表现可能有差异,育龄女性症状可能更明显受激素影响,绝经后肌瘤多逐渐萎缩。
子宫腺肌瘤:主要症状是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痛经多在月经开始前1周左右出现,月经来潮第1天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直至月经结束。其痛经程度往往较子宫肌瘤更为严重,且随着病情进展可能逐渐加重。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强度工作、精神压力大等可能影响激素水平,进而影响两种疾病的症状表现,有相关研究表明精神压力大的女性患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瘤出现症状加重的风险可能增加。
三、影像学检查区别
超声检查
子宫肌瘤:超声下表现为子宫肌层内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周围有假包膜形成的低回声晕。肌瘤内部回声多样,若发生玻璃样变、囊性变等,回声会不均匀。
子宫腺肌瘤:超声表现为子宫均匀性增大,肌层内可见不均匀的低回声或等回声区,边界不清,无包膜,病灶处肌层增厚,有时可见小的液性暗区。
MRI检查
子宫肌瘤:MRI上T1加权像呈等信号,T2加权像呈低信号,增强扫描肌瘤明显强化,强化程度高于周围子宫肌层。
子宫腺肌瘤:MRI表现为T2加权像上子宫肌层内可见不均匀的低信号或等信号病灶,边界模糊,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
四、治疗原则不同
子宫肌瘤
观察等待:对于无症状且肌瘤较小的患者,尤其是接近绝经年龄者,可每3-6个月复查超声,观察肌瘤生长情况。因为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肌瘤多可萎缩。
药物治疗:可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通过抑制雌激素水平,使肌瘤缩小,缓解症状,但停药后肌瘤可能复发。
手术治疗:若肌瘤较大(如直径≥5cm)、引起明显症状(经量过多致贫血等)、压迫邻近器官或怀疑有恶变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具体根据患者年龄、生育需求等综合决定。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选择不同,年轻有生育需求者多倾向于肌瘤切除术保留子宫,年龄较大无生育需求者可考虑子宫切除术。
子宫腺肌瘤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痛经症状,对于有生育需求或近绝经期患者,也可使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等,通过局部释放孕激素,抑制子宫内膜生长,减轻症状。但药物治疗往往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治。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无生育需求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子宫切除术,若患者年轻、有生育需求,也可尝试病灶切除术,但复发风险较高。特殊人群如合并其他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手术需更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充分考虑其身体耐受情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