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肠绞痛怎么回事
婴儿肠绞痛是常见临床综合征,多发生于出生2-4周至4-6个月婴儿,有胃肠发育不成熟、牛奶蛋白过敏相关、气体积聚等发生机制,表现为突然大声哭闹等,可依据临床表现诊断并与肠道感染、肠套叠等鉴别,有腹部安抚、改变喂养方式、营造安静舒适环境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家长要密切观察,不适及时就医,特殊情况婴儿喂养等需谨慎
一、定义与基本特征
婴儿肠绞痛是一种常见于婴儿时期的临床综合征,多发生在出生后2-4周至4-6个月的婴儿身上。主要表现为婴儿无明显诱因的反复哭闹,哭闹时间较为固定,通常每天哭闹时间可长达3小时以上,一周内至少有3天出现此类情况。
二、可能的发生机制
(一)胃肠发育不成熟
婴儿的胃肠功能尚处于发育阶段,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功能不完善,胃肠蠕动容易出现不协调的情况。例如,胃肠排空时间较长,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过程中可能导致肠道积气等情况,从而引发肠绞痛。有研究表明,婴儿胃肠道平滑肌的协调性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处于逐渐完善的过程,在此期间容易因发育不成熟而出现肠绞痛相关症状。
(二)牛奶蛋白过敏相关
部分婴儿可能对牛奶蛋白过敏,当摄入含有牛奶蛋白的食物后,免疫系统会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胃肠道出现炎症反应等,进而引起肠道不适,引发肠绞痛。相关研究发现,在婴儿肠绞痛病例中,约有一定比例的婴儿存在牛奶蛋白过敏的情况,通过回避牛奶蛋白饮食后,肠绞痛症状可得到改善。
(三)气体积聚
婴儿在进食过程中可能会吸入较多空气,或者胃肠道消化过程中产生气体,若气体积聚在肠道内难以排出,会使肠道内压力增高,刺激肠道神经,引起肠绞痛。例如,婴儿吸吮过快时容易吸入空气,从而增加肠道内气体含量。
三、临床表现
(一)哭闹表现
婴儿会出现突然性的大声哭闹,哭闹程度较为剧烈,难以安抚。哭闹时可能伴有面部涨红、双腿蜷曲等表现。
(二)身体表现
在哭闹过程中,婴儿的腹部可能会膨胀,触摸时感觉较硬,有时还可能出现膝盖向胸部蜷缩的姿势,这是婴儿试图缓解肠道不适的一种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主要依据婴儿的临床表现,如典型的哭闹时间、哭闹特征等进行初步诊断。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婴儿哭闹的疾病,如肠道感染、肠套叠等。一般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
(二)鉴别诊断
肠道感染:肠道感染的婴儿除了哭闹外,可能伴有腹泻、发热等症状,大便常规检查可发现异常,如白细胞等。
肠套叠:肠套叠的婴儿除哭闹外,还可能出现呕吐、血便等症状,腹部可触及包块,腹部超声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五、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腹部安抚
可以将婴儿竖抱,让其头部趴在家长肩上,然后轻轻按摩婴儿的背部;或者让婴儿仰卧,轻轻顺时针按摩婴儿的腹部,每次按摩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左右,通过按摩可以帮助婴儿排出肠道内的气体,缓解肠绞痛症状。对于不同月龄的婴儿,按摩力度需要适中,以婴儿感觉舒适为准。
(二)改变喂养方式
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需要注意自己的饮食,避免食用容易引起婴儿不适的食物,如辛辣、油腻、易产气的食物等。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可以考虑更换为低敏配方奶粉,以观察肠绞痛症状是否改善。同时,喂养时要注意正确的喂养姿势,避免婴儿吸入过多空气,喂养后要及时拍嗝。
(三)营造安静舒适环境
保持婴儿周围环境安静、舒适,减少外界不良刺激,如突然的声响等,让婴儿在相对平静的环境中,可能有助于缓解肠绞痛带来的不适。
六、特殊人群(婴儿)的温馨提示
婴儿肠绞痛较为常见,家长不必过于惊慌。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婴儿的情况,若肠绞痛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出现其他异常表现,如呕吐加剧、精神萎靡等,应及时就医。同时,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在采取各种干预措施时要确保婴儿的安全,避免因操作不当对婴儿造成伤害。对于有牛奶蛋白过敏家族史等特殊情况的婴儿,在喂养等方面需要更加谨慎,密切关注婴儿对食物等的反应,及时调整护理和喂养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