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耳鸣怎么办
神经性耳鸣是无外界相应声源或刺激时患者主观感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症状,病因包括内耳微循环障碍、听神经病变、心理因素等,有非药物干预措施如改善生活方式(远离噪音、调整作息、控制基础疾病)和声音疗法(耳鸣掩蔽、音乐疗法),药物干预需遵医嘱,儿童、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患者要综合管理并定期随访,保持良好心态配合治疗
一、神经性耳鸣的定义与可能病因
神经性耳鸣是指在无外界相应声源或刺激存在时,患者主观上感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一种主观症状。其可能的病因较为复杂,包括内耳微循环障碍,比如长期处于噪音环境、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可能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导致微循环不畅,进而引发神经性耳鸣;听神经病变,如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能损伤听神经,影响神经信号的正常传导,从而出现耳鸣;另外,心理因素也可能参与其中,长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可能加重神经性耳鸣的症状或导致其发生。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发生神经性耳鸣的风险有所不同,例如长期从事高强度噪音工作的人群比一般人群患神经性耳鸣的风险更高;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的人群,由于内耳微循环易受影响,也更易出现神经性耳鸣。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改善生活方式
1.远离噪音环境:对于长期处于噪音环境的人群,应尽量避免继续暴露在高强度噪音中,如工作需要无法避免,需佩戴专业的降噪耳塞或耳罩。这是因为长期的噪音刺激会进一步损伤内耳结构和功能,加重神经性耳鸣。例如,在工厂工作的工人,若不采取防护措施,耳鸣症状可能会逐渐加重。
2.调整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整体代谢和神经调节,不利于神经性耳鸣的恢复。成年人一般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可能更长,比如儿童需要10-14小时左右的睡眠。
3.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病情。例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等方式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因为基础疾病的控制不佳会间接影响内耳的血液循环等,加重神经性耳鸣。
(二)声音疗法
1.耳鸣掩蔽疗法:利用专门的耳鸣掩蔽器产生与患者耳鸣频率相近的声音,来掩蔽耳鸣声。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转移对耳鸣的注意力,长期坚持可能有助于缓解耳鸣症状。例如,对于高频耳鸣的患者,使用频率相近的窄带噪声进行掩蔽。
2.音乐疗法:选择合适的音乐让患者聆听,舒缓的音乐可以放松患者的身心,减轻焦虑情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神经性耳鸣带来的不适。不同的人对音乐的偏好不同,可根据患者的喜好选择古典音乐、轻音乐等,每天坚持聆听一定时间,如30分钟-1小时。
三、药物干预相关情况
目前用于神经性耳鸣的药物主要有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营养神经的药物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例如一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可能会改善内耳的血液供应,营养神经的药物有助于修复受损的听神经。然而,儿童由于其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一般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只有在病情非常严重且非药物干预无效时,才会谨慎评估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和风险。对于妊娠期、哺乳期女性等特殊人群,使用药物更需谨慎,因为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必须在医生充分评估利弊后才能决定是否使用药物以及选择合适的药物。
四、综合管理与随访
患者在采取上述措施的过程中,要定期进行随访,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自身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因为心理状态对神经性耳鸣的影响较大,长期的焦虑等负面情绪可能会使耳鸣症状加重,而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病情的恢复。例如,患者可以通过参加心理辅导、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来调节心态。



